语通疆海,情连东西|中国海洋大学援疆普通话培训实录(四)
发布者:刘斌
发布时间:2021-08-26
浏览次数:67
本期分享人——刘雪琳
援疆普通话培训活动已展开半月有余。回顾这段时间,从备课、授课,到课后答疑、总结,看似我是作为援疆普通话培训助教中的一员在付出,其实每一个有所付出的环节都使我受益良多。此次培训帮助我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学技能,也使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事预则立,课堂要从备课始。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从来都是从备课开始的,参与培训项目以来,我更加认识到了备课的重要性。只有足够了解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每周收到新的课件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阅读课件、寻找重点难点、找出课件上的问题和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再写好教案以供集体备课时讨论。单一的叫答顺序不利于学员集中注意力,所以除了教学课件,我也会在每节课备课时对学员回答问题的顺序做好安排准备。网络授课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我因为对软件不够熟悉而耽误了许多时间。因此之后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提前几十分钟调试设备,确保音频视频、屏幕共享、截图等功能可以正常使用。
集思广益,团队协作效率高。编队分班之初,我们一队四班就建好了微信群,还默契地把自己的备注都都改成了“姓名+电话号码”的格式。在课前,班长带着我们集体备课,交流教材和教法,五个人的备课会议常常能持续一个多小时。在课后,我们也一起总结,交流出勤情况、分析课堂问题,直到深夜仍意犹未尽。一滴水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凝聚在一起的“海之子”定能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向前。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很重要。我所负责的课堂上一共有6位学员,她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普通话等级,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具有共性的问题可以放在授课或者集体复习环节进行一对多的讲解,但学员各自的问题则需要从课堂发言、课后作业这样一对一的交流中发现。要尽可能多地帮助找到学员“个性”问题中的“共性”,寻找适合学员的方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帮助学员找到“类型”问题、“典型”问题,并在课堂上也有意识地重点关注,会更有利于她们的快速进步。
千子同一,各族同胞一条心。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有一些针对外国人的教学经验。同样都是教授汉语,但对象是外族同胞时的感受绝不同于外国友人。面向外国人教授汉语时,更多的时候我所感受到的是我在传递大国的文化自信、传播优秀的语言文化。但当面对我们自己的同胞时,我所真切感受到的是,我们是手牵手、心连心,一起做一件事的一家人。我好像不是在教授普通话,而是在和我可爱的同胞们一起学习普通话。我的学员大多是幼儿园的教师,假期也有繁忙的工作;她们也是母亲,要照顾孩子和家庭;甚至还有学员穿着防护服,守在抗疫的前线。即便如此,她们还是会准时出勤,认真完成作业,会在课下主动问我还没有学到的知识,会主动表达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这是语言的课程,但我感受到的远不仅是语言的连系。我们是站在一起的一家人,是排除万难的一家人,是一起去做同一件事的一家人。疫情和空间距离让我们没有办法面对面交流,但每当我在屏幕中看到她们热情洋溢的笑脸,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新疆的瓜果会是那样的香甜。
记忆里,我度过了太多平平无奇的夏天。感谢海大援疆普通话培训项目,让我多了一份期待、一份责任、一份理想,让我拥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珍贵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