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讲座第二十五讲开讲 刘晓峰教授讲述中国二十四节气之美

作者:王相涛 祝祯来源:行远书院发布时间:2023-09-29点击数:165

928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行远讲座第二十五讲在崂山校区8101教室开讲。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峰,以“二十四节气纵横谈”为主题,带领同学们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由来及其发展过程。讲座由行远书院院长朱自强教授主持,行远书院副院长徐德荣教授出席讲座。

刘晓峰教授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精华。农业发达的古国有很多,但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呢?刘教授用提问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紧接着他从天象、“杞人忧天”寓言故事、出土文物史料等方面一一解析,句句有根据,时时有旁趣,带领同学们拨开层层迷雾,探得二十四节气背后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刘晓峰教授接着从宋代时期的太极符号切入,讲到阴阳相生的观点。他向同学们展示了多幅文物上的图案,从著名的女娲伏羲画像,到他们手中的“规”与“矩”;从明日皓月到神鸟与蟾蜍,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对于八卦图案,刘教授则提出了他的独家见解,他认为其中的乾卦与坤卦的符号样式可以用太阳一年的相关变化进行解释,相应符号中间的空隙就类似一固定杆子一年内影子的变化。同时,在谈到中国历法时,刘晓峰教授用阴阳思想解释中国的十二属相的排序,奇数位属相的动物爪子都是奇数的,属阳;偶数位属相的动物爪子则是偶数的,数阴。这一见解引得现场师生连连点头感叹。

随后,刘晓峰教授又把古人编排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娓娓道来。从生成结构上看,二十四节气的内部结构与《周易》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过程基本是同构的,是由一气而分阴阳,由阴阳而分四时,由四时而分八节。根据古人的观察,月象的变化也有着特殊规律,其变化周期为十二月。古人为了将日月变化统一,便取最小公倍数二十四,将一年分成二十四个部分,最后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而为了调整农历和太阳历之间的差异,确保农历与四季的对应关系,也就有了“闰月”这一说法。

讲座的精彩内容引起了现场同学的浓厚兴趣。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二十四节气在当今时代的意义”等问题与刘晓峰教授进行交流。

行远书院院长朱自强教授在主持讲座时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深入了解学习,需要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去推动其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刘晓峰教授作讲座

朱自强院长主持讲座

合影留念

文字:王相涛 祝祯

图片:路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