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第二届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坊顺利举办

作者:赵琪 魏如慧来源:行远书院发布时间:2018-06-29点击数:640

 

 为推广博雅教育理念,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落实“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和通识教育中心于2018622-23日联合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坊,来自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十所高校四十余名教师参加工作坊,与行远书院授课教师共同探讨通识教育精神,共享行远书院实践经验,交流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本次工作坊分为论坛和课程设计研讨两个阶段。

工作坊第一阶段:论坛

622日,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教授主持论坛,并协同行远书院课程授课教师与书院办公室团队,分享行远书院创办及建设发展的实践经验。

622日上午,钱教授在论坛上就通识教育理念、课程建设经验与参会教师进行了分享。钱教授表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而一个社会的发展就取决于人才的素质。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及高校教育现状,钱教授强调,必须发展通识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未来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而开设高质量的通识课,必须跳出“给理科生开一些文科的课”“给文科生一些理科知识”的思维;“通”就是要跨领域、跨时空,“识”是见识、胆识、判断,好的通识课程必须是大口径的,能为学生提供宏观知识框架,并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终生自学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随后,钱致榕教授分享了行远书院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钱教授强调,开设一门通识课首先要明确开课目的,要考虑是否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并且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行远书院课程的检验标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这就要求每一门课都是一场思辨之旅。而学生要学到东西,必须保证时间的投入,书院学生每周在一门书院课程上需要投入约9小时:课前预习阅读3小时、小组讨论1小时、课程讲授2小时、课后反思巩固3小时,以此强化学习效果。行远书院经过三年的探索,目前共开设大学之道、宇宙大历史、日常物理、世界文明史、全球化与人类社会、数学天文与物理、大海洋和行远专题八门课程,并建立起12人的教师团队和6人的行政团队。钱教授说,在书院,教师是灵魂,行政是肢体,不论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投入非常多精力为书院的教学工作服务,真正做到了“把职业当志业”。

谈到未来的工作,钱致榕教授说,行远书院愿以工作坊及教师交流或交换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中,为当前的本科生教育做出贡献,使大学重新找回灵魂。

侍茂崇教授分享通识课程授课经验

622日下午,行远书院授课教师和办公室教学秘书在论坛上分享了授课经验和书院具体运作情况。

海大物理海洋学教授、83岁高龄的侍茂崇老师谈到教授“大海洋”课程的经验时,直言这门课对他来说并不轻松,这是体现海大特色的通识课,要把所有地球学科的知识融合进去,并且通识类课程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把复杂的知识和道理简单地、有趣地表达出来,才能够吸引学生。“世界文明史”授课教师邓红风教授在分享时说,历史课在通识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课要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学会从历史中看待现在的问题;而历史类通识课的难点之一是,授课教师不仅要懂历史,还要懂很多其他方面的人类知识。邓老师在三次开设“世界文明史”的过程中,都会结合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各领域最新的研究发现对课程内容作调整,以保证教给学生的是最新的知识。书院“大海洋”课程授课教师赵栋梁教授,“行远专题”课程授课教师钟月岑教授,“数学、天文与物理”课程授课教师高翔副教授,“日常物理”授课教师马丽珍老师分别就各自所承担的书院课程作了分享。

论坛的最后阶段,行远书院教学秘书魏如慧介绍了书院招生、讨论课、小助教制度等具体情况。在学生选拔方面,书院从不同专业招收学生,在书院集中住宿,进行两年的通识教育。招收学生时不以成绩为唯一判断标准,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的意愿。在课程设计方面,书院每门课3学分,每周上课前授课教师发放学习引导和阅读材料给学生,上课时第一小时学生对上一周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后两个小时由老师授课,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后每周布置作业,书院作业有统一的模式,第一部分是写反思日志,左栏客观描述课程内容,右栏对课程内容作反思,进行自我提问,自我回答。第二部分是做习题或回答开放性问题。

在讨论课与小助教方面,书院首先会通过新生培训,使学生对讨论课有共同的定位和认识。学生正式进入书院之前须参加书院的集中培训,使学生首先对要学什么有准确的定位,然后进行讨论课训练。书院强调好的讨论应该是思想的交流碰撞,讨论不是辩论,不是为了寻找答案,学生在讨论中学习表达自己,练习提问,也学习倾听别人,倾听不同的观点。讨论课的重要一环是小助教,书院创新同班同学担任小助教的制度。小助教会在讨论课上引导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聆听别人的发言,课后对组员的作业做反馈。为了保证小助教带讨论的效果,由书院行政人员担任的大助教会每周带领小助教召开课前助教会,预先对讨论课题目进行讨论,授课教师也参与助教会,对小助教带讨论及看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作反馈。

工作坊第二阶段:课程设计研讨

钱致榕教授与参会教师分享交流

623日,8位来自一线的通识课授课教师展示了自己的课程设计构思,钱致榕教授、书院行远专题授课教师钟月岑教授、书院教学秘书魏如慧与参会老师对不同领域通识课程的设计方法,展开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并在这些讨论与交流中,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充分落实在对课程的实际设计建议中。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郑鑫老师首先分享了“漫画创作与鉴赏”课程设计与“看懂中国画”的课程构想。多位老师皆提出想法与建议,热烈地交流通识课程应如何设计和把握技术层面的难度,以落实人文思想的高度,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而非只是单方面接受老师提供的信息。随后,外国语学院尹玮老师分享“见微知著—当V电影遇见微设计”课程设计,在场老师对如何设计跨领域课程展开讨论,探讨如何透过跨领域课程设计开拓思维的广度,同时不至于因为涉及的领域太多而难以掌握驾驭、失去重心,以及如何能够适度地限制课程题材领域广度、却不限制思维开展的可能性。各校各领域的老师们皆对此展开了热烈的思考,并且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随后南开大学张春玲老师分享“IYPT,学习物理新思路”课程设计。张老师除了清晰地分析课程理念与实践成效外,也坦然地分享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在场的老师们则从课程名称、课程定位、课程规划、题目设计、内容安排等各方面提出建议,并针对高校通识课程设计如何实践文理兼通的目标进行了思考与讨论。南开大学吴静老师随后分享了课程“通用+非通用试点班英语”的设计思路和实践经历。

在课程研讨的后半段,青岛大学浮山书院卢文丽老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瑞芳老师、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黄继锋以及外国语学院任东升老师分别分享各自课程的设计思路,每一门课程皆从实践的角度思考如何做到“通”与“识”,如何使课程从原本以知识传授为主调整为使学生学有所获为主,强调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

与会教师热情参与课程设计研讨交流环节,钱致榕教授与钟月岑教授精采深刻的分析和点评,让老师们更好地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真谛。

参会教师合影留念

文:赵琪 魏如慧  图:赵琪 路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