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处自2012年开展“海之子成长交流团——海大·北大互访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良好平台,开阔学生视野,助力成长成才。2016年6月26日——30日,北大师生一行来校交流,经历了一次“海味”十足的体验;7月25日——31日,海大师生再赴燕园,这是迄今两校间组织的第四期互访交流活动。
高校聚燕园,发声为公益
此次海大赴北大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参加了由北京大学资助中心举办的2016年第三届“高校学生国际公益论坛”。了解公益,走近公益,献身公益,是这次国际公益论坛的主题。
此次论坛的主要活动大多在北京大学的燕园展开。在公益论坛的开幕式上,北大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教授作了精彩的致辞。她提出:小公益和大公益都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全国学生资助中心主任以及全国扶贫基金会的老师们都阐释了自己对于公益的理解,公益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现,参与公益活动在可以提升社会幸福感的同时,也会大大提升自身幸福感。
本次公益论坛的亮点之一是三个分论坛。就“公益理念的深入思考”“公益人的视界”和“公益专业化”三个主题,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生对三个论坛主题进行了独到精辟的分析。中国海洋大学的王天翊同学就公益传播专业化进行了的阐述:公益组织与政府、企业,并称为影响社会的三种主要力量,要实现公益传播的专业化,就要发挥各个主体力量的优势,博采众长。公益传播专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专业的大众传播组织以及社会公众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共同促进专业化的实现。目前在北大学习的美国留学生阐释了public和welfare的区别;贵州大学的同学们在自身亲历的公益案例基础上,用真情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宁波诺丁汉大学同学的分享从国际视野出发,让人耳目一新……
各高校演讲结束后,是学校间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在聆听过程中的疑问和不同的观点,向各高校进行提问以及交流看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其他学校进行经验分享或者给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整个交流的过程既有针锋相对,又有感同身受,既如百家争鸣般精彩,也是一场有温暖人情的听觉盛宴。
讲座罗万象,名师增见闻
“上及天文,下涉地理”是北京大学在此次论坛中开展的讲座的一个突出特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考虑到参加活动的同学是来自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讲座的安排也是包罗万象,各有不同。尽管所学不同,但是同学们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共鸣。
科技解难题,公益新动力
7月29号,同学们在北大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参观了鲁家山垃圾焚烧厂。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由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项目,是垃圾焚烧界的“标杆”,是北京最大的垃圾焚烧厂。每天,大约3000吨的生活垃圾,从北京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区域,运往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这里“变废为宝”,日均的垃圾焚烧量大约占到了北京日产出全部生活垃圾的六分之一。
鲁家山焚烧发电厂是国内最先进的新能源基地,始终秉持“环保至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在垃圾讲堂中,老师提到目前垃圾焚烧发电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邻避运动”,大多数居民对垃圾焚烧项目持观望甚至抵制态度,这与目前新能源宣传不够到位以及居民的认知不深刻有着直接关系。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体验废旧材料如何幻化成能源,我们惊叹于祖国飞速发展的科技同时,也认识到要为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环保公益事业尽一份力量。
公益连你我,千里情谊结
室内室外相结合,知识与运动相结合,也是这次交流会的亮点之一。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的凝神静气的太极拳练习;感受历史变迁,体验跌宕沉浮的北大校史馆参观;打破学校小团体,重新结盟的开心运动会;充满民族风情,欢笑与感动并存的闭幕联欢会……所有的这一切,也都是同学们心中的美好回忆。
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大雨滂沱,都烤不化同学们心中青春的秧苗,浇灭不了同学们心中热情的火焰。因为他们带着年轻的梦想,为公益而来,为成长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