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在传记与小说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从新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项目二十余项,整理出版传记与小说相关学术资料上千万字,出版相关研究专著三十余部。团队初步形成以传记与小说文献整理为基础、文本细读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多向度学术研究个性。

在世界各国文学发展历史中,传记与小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学术兴起以来,随着学科的细化,传记研究、小说研究都成为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领域。以新文科建设为标志的学科改革,提倡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打破近代学科划分形成的学术结构壁垒,释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力,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更高和更深层次上的重组,在整体上推动知识创新。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以中国古代文学为核心,联合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文献学以及比较文学等中国文学其他多个二级学科组建而成,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特性。团队负责人为熊明教授,团队现有成员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


  

二、团队定位

团队以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整理为基础,考订、辑佚、校勘、汇集传记小说资料,掌握国内、国际传记与小说研究动态,建设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和研究信息资源库,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信息与研究信息的主要平台。以经典传记、小说的文本细读、阐释与传记、小说的宏观理论体系建构、方法论总结为目标,聚焦传记与小说研究前沿,参与传记与小说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研究的主要阵地。同时,积极展开与国内、国际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以研促教,培育传记与小说研究的专门人才。适应时代变革,契合时代要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新路,主动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

1. 传记与小说文献信息平台。团队以搜集整理中外传记、小说文本文献资料、建设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和研究信息资源库为重要目标,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信息与研究信息的主要平台。

2. 传记与小说研究创新平台。团队既注重经典传记、小说的文本细读与阐释,也注重传记与小说的宏观理论体系构建与方法论总结,聚焦传记与小说研究前沿,参与传记与小说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研究的主要阵地。

3. 传记与小说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团队在推进传记研究与小说研究发展的同时,以此为平台,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展开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务实交流与合作,提升团队在传记与小说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4. 传记与小说研究人才培育平台。团队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引导各层次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传统人文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培养传记与小说方向的专业人才。


三、团队研究方向

团队现有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各有侧重而又形成一个整体。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方向重点在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方向重点在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方向重点在世界传记与小说及中外传记与小说比较研究。三个方向构成团队总体研究领域,形成贯通古今、会通中外的整体研究格局,从而实现在全球视野下审视古今、中外传记与小说的历史发展嬗变,有助于打破学科分割,实现传记与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突破。

1. 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

涉及中国历代传记文本整理、文献资料整理、微观个案研究、宏观历史研究、发展模型建构、文体理论研究等诸方面;中国古代小说的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流派研究、历史研究、批评研究、文化研究、传播研究、理论研究等诸层面。同时,在宏观中国文学史视阈下,考察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互鉴与影响,进而观照两种文体之间个性与共性,以及这些个性与共性形成的文体与文化机制,探寻共同文化时空中文体生成、发展、嬗变的历史共时性规律。

2. 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

涉及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的个案研究、流派研究、艺术范式、批评理论、传承发展等诸方面。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引发了文学的巨大变革。传记与小说都发生了由古典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变,造成近现代传记、近现代小说与古代传记、古代小说的巨大差异。然而,古代传记与近现代传记之间、古代小说与近现代小说之间,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文化精神与文学精神层面。团队将在近现代传记与小说的整理研究中,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聚焦传统与新变,打通古代与近现代,推进和拓展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的整理研究。

3. 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

在文明互鉴的理性全球视野中,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观照中国传记、小说与世界各国传记、小说之间的共时性特征与差异,发现、总结并阐释中国传记与小说的民族性品格,积极推动中国传记与小说研究参与全球学术对话。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外传记、中外小说的比较研究必不可少,而科技进步、数字化时代的便捷,也使这种比较研究成为可能。通过多视角、跨领域的比较,发现中外传记、中外小说之间的同异,总结历史经验,实现相互借鉴。


四、团队成员及研究成果

熊明,南开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繁荣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博士生导师。200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亚洲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杂传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整理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关系问题研究。在中国古代杂传整理研究领域:先后主持相关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杂传辑校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杂传叙录,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杂传与小说:汉魏六朝杂传研究。出版专著3部:《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中华书局2017年)、《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杂传与小说:汉魏六朝杂传研究》(辽海出版社2004年初版、2017年第二版)。在各类刊物发表有关中国古代杂传辑佚、考订、研究的论文40余篇。在中国古代小说整理研究及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关系研究领域:先后主持相关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人小说与民俗意向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 “《太平广记》编纂思想研究。出版专著2部:《中国古代小说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增订本2020年)。在各类刊物发表中国古代小说及杂传与小说关系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此外,在汉唐文学整理研究方面亦有涉及:著有《唐诗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等专著,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家族》(辽海出版社2015)等著作,参与编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唐宋部分。辽海出版社2006)、《唐宋传奇鉴赏辞典》(唐传奇部分。新世纪出版社2007)等多部教材、辞典。科研成果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励,《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入选2017年度中华书局古籍类十佳图书。另出版诗集《这样的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等。

近期关注重点为中国古代杂传的整理研究,拟对自先秦至于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中国古代所有杂传,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汉魏六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进行系统、全面的清理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中国古代杂传研究的基本文献资源库和基础理论体系。

    

黄湘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博士生导师。20178月至20186月在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任访问学人。主要从事明代至近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专注于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女性文学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1项完成,1项在研),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主编大型史料集《近代女学生教育文献汇存》(全56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所获重要学术奖励有:第二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学位论文2008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2年)、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2020年)。201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人才工程。对近代重要女性人物生平、著述及相关文学书写的考掘与阐释,是硕士阶段以来的关注重点之一。研究中所涉文体,又以小说、传记为重心。相关论文成果,相继发表于《文学遗产》《励耘学刊》《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文学评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重要刊物。这些文章观照的女性群体,涵括近代女子教育家、女学者、女作家、女军人、女革命家、女学生、妓女等谱系;深入考索的近代女性人物,有单士厘、陈衡哲、秋瑾、吴淑卿、沈佩贞、杜清持、吕惠如、周静娟、金小宝等人。这些成果,大体立足于近现代报刊文献而展开,呈现出既扎实又灵动的研究风格。的互证与互参,是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人物、日常与文本,是贯穿于这些成果的三个主要维度。

近期关注的主要课题,是近代(1898—1919)女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实践之关联与互动,以及五四前后的女性人物传记(对女性的自传书写尤有兴趣)。

  

薛海燕,山东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秘书长。研究重点为明清小说和近代女性小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南社文献集成与研究”“晚晴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初(1912-1919)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以报刊业文化生态为视野,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海上丝路视阈的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及省市级项目多项。已出版学术专著《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民初女性小说作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近代视阈的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红学家王蒙先生在《读书》200312期发表长篇评论《红楼梦与小说文化》,高度评价《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月版)一书,认为此书为使文化研究真正成为小说研究的有机范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尝试。《戏剧艺术》20041期《动态·信息》栏目将专著《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提出的红楼梦·小说·文化关系的新思考列为一个代表性的学术动向。学术成果曾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近期关注有关明清时期《太平广记》的传播研究、近代札记小说嬗变史、史传传统等学术领域,发表《〈莺莺传〉中的转折复句及其心理表达趋向——兼论自传说》(《励耘学刊》2018年第一辑)、《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光明日报》2018730日)、《〈红楼梦〉的洋味》(《细读》2018年春夏卷)。

  

刘秀玉,辽宁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访问学者。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英美戏剧、欧美经典作家研究,尤专注于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及其戏剧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下的英国戏剧研究”、省级社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与西方文艺思潮研究》《贝克特戏剧与爱尔兰地域文化研究》等课题10余项,在《文艺研究》《戏剧艺术》《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多部。代表性成果专著《贝克特戏剧研究》以贝克特的生存体验为切入点,对贝克特戏剧进行文本阐释和诗学考察,还原贝克特及其戏剧创作在世界文学史及文化史上的真实地位。该书入选教育部“社科文库”,2012年由光明日报社资助出版,2016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三等奖,2020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全额资助再版。论文《论英国戏剧现代性演进的四个美学维度》(《西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英国戏剧给予美学观照,提出现代性生成的复杂性、创作主客体的大众化、戏剧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现代性诉求的同一性等美学特征,系对英国戏剧现代化进程进行的原创性理论阐释。

近期除了继续关注文学现代性命题,还进行纽约作家群与城市书写研究,已发表《诗与城:玛丽安·摩尔的纽约叙事》《菲兹杰拉德的纽约情结与城市叙事》等论文,在此基础上,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华盛顿·欧文、赫尔曼·梅尔维尔、伊迪丝·沃顿、亨利·詹姆斯、杰克·凯鲁亚克等小说家的传记及其文学创作活动进行研究。

    

张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学,同时涉及西方古典学术史、近代翻译文学和中西学术比较,近年从事钱锺书手稿集研究。著作有《蜗耕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围绕近现代学者对西方古典作品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并对当前学术翻译问题进行评述)、《中西因缘:近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经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考察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及由此所展开的评论、研究等活动,并由此发生的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避空洞、宏大的文学史叙事,选择经典个案开展研究)、《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以晚清海外旅行写作为研究对象,作为游记新学的特殊文体研究)、《蚁占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涉及近现代翻译文学的新见与考证、钱锺书中西文读书笔记、西方文史类书籍译著的评论、西学东渐过程中汉语文体流变的个案研究等)、《文学的异与同》(商务印书馆,2019年,力图体现对于文学研究的一种理想,即从中西不同的文学史传统里通观其变,把握其中不变、固有的因素,由此认知彼此间的启发和参照,进行贯通);发表学术论文、考据短札以及随笔、书评文章上百篇,论题包括近代小说翻译底本的考证、钱锺书读古典小说的笔记手稿研究、钱锺书对西方经典小说作品的研究以及在此影响下杨绛翻译《堂吉诃德》等小说的成就,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生平学案,等等。学术译著,有三卷本《西方古典学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一卷;2020年第一卷修订版;后两卷即将出版),此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译著还有《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人合译,2016年;即将出版修订版),此书风格略如书目提要,对每个文体、文类的源流和涉及的作品进行总结,本人主要负责所有小说章节的翻译。编著《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20208月出版第一辑(重庆大学出版社),本人整理《回头看纪略》和《冰山雪海》两个文本,该丛书已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第二辑即将出版。又编选《林译小说精选十种》,由商务印书馆按照原书复刻出版(20206月),并附编者序言单独一册,力求展现林译小说之精华,并体现合乎时代风尚的学术观点和文学品味。

近年在小说研究方面用力较勤,发表多种科研成果,主要涉及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近代小说翻译研究以及古典小说的现代诠释、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西方经典文学里的小说翻译、外国小说研究等论题。另外,因关注西方汉学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曾翻译了梅维恒(Victor H.Mair)先生主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里的所有小说史章节(新星出版社,20167月;近期将出修订版)。

  

柳卓霞,上海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青岛市古典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博士论文《〈新唐书〉人物传记叙事研究》以《新唐书》为立足点,对纪传体史传的干预叙事、互见叙事、民间叙事等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为基础,获立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新唐书》文学叙事研究。参与董乃斌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负责历史纪传与文学叙事部分,以《新唐书》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传的叙事形态和特点,考察史传如何通过微言大义”“寓论断于叙事等手法,实现彰善瘅恶”“善善恶恶的著述目的。项目成果《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入201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参与刘怀荣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负责侠文化与咏侠诗部分,通过对的字源分析,对《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的比较,考察了侠的最初形态及侠与士的关系,对史传作品和咏侠诗中对于士人”“价值观的建构进行了深入剖析,参与撰写项目成果《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论文《李公佐〈谢小娥传〉、〈尼妙寂〉与〈新唐书·谢小娥传〉比较阅读》(《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7期)通过对相同题材不同文体作品的比较研究,认为主题差异、对不同情节的关注及语言风格的不同是造成小说、散传、史传之间文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论文《婚姻与幸福的背驰——〈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新探》(《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3期)对《霍小玉传》这篇传体小说中的女性命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女性命运的呈现方式。《〈新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比较——兼谈史传与文学传记之差异》(《东方论坛》2014年第4期)通过对叙事语言、情感色彩、叙事层次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史传与文学传记之间的文体差异。《〈新唐书〉民间叙事刍议》(《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020年第一辑)对史传中民间叙事的类型、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关系、民间叙事的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近期以史传文学为中心,以司马迁《史记》和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兼及《新五代史》)为基点,以《新唐书》文学叙事研究为项目支撑展开科研工作,完成专著《〈新唐书〉文学叙事研究》。

    

马宏伟,武汉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青岛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学比较,文学人类学,史传叙事研究,特别是有关圣经叙事的传记特征研究。博士论文《〈圣经·旧约〉的传记特征比较研究》系统研究《圣经·旧约》叙事的传记性特征,并与中国史传《左传》、《史记》等进行比较。20117月,获得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圣经·旧约》的传记特征比较研究(201113032);20116月获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旧约》:犹太族群的自传性书写(J11WD80)。此外,20127月参与的《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圣经〉影响》教学创新与实践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二等奖,2016年完成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团队建设》一项。2010年于《世界文学评论》发表《〈圣经·旧约〉传记特征研究初探》,此后连续针对《圣经》叙事的传记特征及史传的中外比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国内引起一定反响。2011年参加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并发言,2012年参加厦门大学举办的经典阐释与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同仁探讨《圣经》的自传性问题。2011年,于台湾《新亚论丛》发表论文《以〈左传〉为参照看〈旧约〉传记叙事》,2011年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五期上发表《论〈旧约〉传记性特征对〈新约〉的影响》, 20192月于《世界宗教文化》发表《〈旧约〉的他者想象与犹太族群身份建构》。

近年来,研究重点集中于中外史传、中外小说以及中外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等领域,在中外史传方面,已发表《人物传记:〈圣经·旧约〉的横向解读》《〈旧约〉传记性叙事特征的生成机制》《史传叙事与双重身份建构》等论文。在中外小说研究方面,发表《〈封神演义〉的新神话叙事》和《中国文学替身情节的民俗原型探析》等论文。

  

五、团队发展规划

有计划推进队伍建设,聚集高端专业人才,发挥跨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把团队建成一流的传记与小说研究协同创新基地。

有计划推进科学研究,凝聚团队科研力量,以传记与小说文献整理为基础,聚焦传记与小说前沿问题,把团队建成一流的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的重要标志性学术前沿基地。

有计划推进人才培养,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相结合,发挥高端专业人才聚集优势,把团队建成一流的传记与小说研究专门人才培育基地。

有计划推进学术交流,参与学术共同体构建,发挥学术相关领域主导优势,把团队建成一流的国内外传记与小说研究的学术交流基地。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新形式、新机制,探索数字人文背景下传统学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