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人物传·自传·族群传——古代以色列正典的多元化传记特征”举办 - 中国海洋大学

团队建设 | 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人物传·自传·族群传——古代以色列正典的多元化传记特征”举办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3-05-27浏览次数:10

524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第21期“人物传·自传·族群传——古代以色列正典的多元化传记特征”成功举办。本期沙龙由团队马宏伟副教授主讲,团队负责人熊明教授主持,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成员以及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沙龙从绪论、人物传记、自传、族群传记四个部分展开。在绪论中,马宏伟老师指出《塔纳赫》作为古代以色列族群的正典,是一部记载古代以色列民族文化、历史、宗教传统的重要文献。从传记视域看,《塔纳赫》叙事呈现出鲜明的传记特征,是人物传记、自传和族群传记多元属性混杂的文本。在人物传记部分,《塔纳赫》共描写了近三百个人物,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塔纳赫》人物传记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环环相扣”链条式,二是“双线”交叉,如《列王纪下》中犹大王和以色列王的交叉叙事、互相参照。按传主身份做分类,可以分为族长传记、英雄传记等等。而大量运用谱系资料有压缩历史叙事时间、明确族源和家族身份等功能。第三部分是“自传”,这一部分中,马宏伟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唐代刘知几、德国学者密硕、我国学者杨正润等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自传的理解和定义,归纳出《塔纳赫》自传性的四个要素,明确了历史事实、传记事实、自传事实之间的区别。第四部分是“族群传记”,《塔纳赫》编订具有族群意识,马宏伟老师引用梁启超对族群传记的理解,通过具体文本展示了古代以色列族群生命史叙述:从古代希伯来人、以色列联盟、以色列王朝、南北分国及灭亡直到回归与重建。此外,文本还塑造了作为拣选之民、契约之民、律法之民、圣洁之民的古代以色列人,建构了理想化的族群形象。在最后一小节族群传记的叙事策略中,马宏伟老师介绍了多源头资料的“以色列”化和异族形象的“他者化”书写,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展示出《塔纳赫》高超的传记叙事技巧。

随后,现场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团队张治老师就历史真实和传记真实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历史往往是对胜利者的歌颂,是否存在历史真实呢?超越一切个人的“世界法庭”的历史书写才是更高意义的真实。薛海燕老师认为自传部分更多的是在哲学层面而不是在文学层面具有自传色彩,族群传记部分和当下的民族认同可以结合,很具有启发性。标题的“以色列正典的多元化传记特征”与内容非常贴合。黄湘金老师认为最后一部分族群传记讲述得非常精彩,提出了《塔纳赫》在有多位作者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传主与作者的关系问题,可以进一步举出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马宏伟老师进行了更严谨的回答,《塔纳赫》具有自传色彩而不是真正的自传。熊明教授高度赞扬了从传记的角度解读《塔纳赫》,即把其中神话的部分剥去,还原为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并在还原的过程中探索其中的传记性,是对文学的回归。马宏伟老师对听众的问题和观点进行了耐心细致地回应与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