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丨“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2022春季学期“会文”学术沙龙概览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2-02-26浏览次数:321

“会文”学术沙龙第七期

主讲人:熊明教授

题目:中国古代杂传整理与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时间:2022.2.2815:3018:30

地点:文新楼321

内容简介:

现代学术视阈下中国古代杂传的整理研究,真正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与朱东润,自此迄今,恰百年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古代杂传整理研究历程,在十九世纪末,实现从传统学术视阈下的研究到现代学术视阈下的研究转型之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期,二是二十世纪后期,三是新世纪以来。总结百年中国古代杂传整理研究取得的进展与经验,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古代杂传整理研究仍面临许多艰巨任务。

  

“会文”学术沙龙第八期

主讲人:张治副教授

题目:e考据方法对晚清中西文学交流之材料的发掘

时间:2022.3.1415:3018:30

地点:文新楼321

内容摘要:

近代文献资料研究之难在于浩繁不易拣择,其中涉及中西交通之材料者,又往往因为记录不规范、译语不固定而不便索考。如今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的发展,则为此相关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之处。本讲座意图藉由报告人自己读书的一些相关经验,来总结e考据的得与失,并由此展示新技术新方法如何贯彻及发扬传统考据学问精神,由此又可对于近世中西文学交流研究格局之突破提供何等重要的贡献。

  

“会文”学术沙龙第九期

主讲人:薛海燕教授

題目:《太平广记》与明末传奇之风

时间:2022.3.2815:3018:30

地点:文新楼321

内容摘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追溯明代中后期小说盛行的原因,说:“迨嘉靖间,唐人小说乃复出,书估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文人虽素与小说无缘者,亦每为异人侠客童奴以至虎狗虫蚁作传,置之集中。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引文中强调了《太平广记》的刻印对明末清初小说发展的重要影响。其中关注的“以小说为古文”现象及“明末传奇风韵”,都是明末清初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对这些课题如何理解?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认识?举例而言,“以小说为古文”等现象的实质是跨界写作,为什么《太平广记》在当时的传播会带来跨界写作的热潮?这种热潮对每种文体的发展分别造成了哪些影响?《聊斋志异》等作的“书兼二体”写作特点,与以上所说的跨界写作现象之间有无关联?“传奇风韵”具体指什么?其“弥漫天下”现象具体范围有多大?是否局限于“以小说为古文”或鲁迅所谈的“清之拟晋唐小说”?当时章回小说如才子佳人小说或《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有没有受到所谓“传奇风韵”的影响?再如,我们对《太平广记》对明末清初文学的影响能否分不同时段、不同文体而做出具体、客观的梳理和总结?在如上梳理和总结基础上,能否提出某些有价值的议题?

  

“会文”学术沙龙第十期

主讲人:薛海燕教授

題目:《海上花列传》与“新文学”的生成

时间:2022.4.1115:3018:30

地点:文新楼321

内容摘要:

与学界的主流观点不同,《海上花列传》问世后的市场际遇虽然与其文学实绩不相匹配,但总体而言还算得上声名显著,风行一时。专家学者如鲁迅、胡适、刘半农、张爱玲之所以以为这本小说曾遭受冷遇,销量不佳,是因为其发行模式、方言应用、主题意旨、“穿插”“藏闪”手法和艺术风格等等都导致其受众在某种程度上限于江南民众或拥有一定文学热情和素养的读者。这种自主选择受众的做法究竟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新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中有着怎样的影响和价值?这些都是值得着力探讨的主要问题。

  

“会文”学术沙龙第十一期

主讲人:刘秀玉教授

题目: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的文体策略与美国自传文学传统

时间:2022.4.2515:3018:3

地点:文新楼321

内容摘要: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学风格,但是学界对菲氏及其作品的接受并非一帆风顺。浸淫在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大潮中,菲氏有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他的小说创作充实、丰富了美国现代主义文学谱系,改变了其单向度的美学呈现。那么,如何厘定菲氏的写作风格?其自传式写作策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与美国的自传文学传统有何种关联?又反映了怎样一种艺术精神?本次沙龙将尝试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

  

“会文”学术沙龙第十二期

主讲人:马宏伟副教授

题目:传记叙事与民族志写作

时间:2022.5.915:3018:30

地点:文新楼321

内容摘要:

现代语境下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既有文学研究的文化与人类学等转向,也伴随着传统人类学研究向人文科学的偏移。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的阐释人类学思想提出“深描”( Thick description)概念,以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与乔治.E.马库斯(George. E. Marcus)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1986年)为标志,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写文化”运动。与此同时,乔治.E.马库斯和米开尔·MJ ·费彻尔(Michael M.J.Fischer)(《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1986年)一书将民族志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文本加以分析,而伊凡.布雷迪、丹·罗斯(Dan. Rose)等人提出了“人类学诗学”,探讨了将虚构和想象的文学写作引入民族志的多种可能方式。

总之,“文学人类学写作”或“实验民族志”的纷纷涌现,既挑战着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也使传记与小说研究可以外借于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志小说或传记文本。本文希望能以《圣经》传记叙事与民族志写作的关系为案例,跟同学们一起讨论有关传记与小说研究进入人类学研究、文化研究视域之后的新视角与新观点。

  

“会文”学术沙龙第十三期

主讲人:黃湘金教授

题目:清末民初女学生的戏剧活动初探

时间:2022.5.2315:3018:30

地点:文新楼321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的戏剧活动,存在着较为明确的“女性禁忌”,闺秀往往被限制参与,但在“五四运动”之后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看、表演话剧,是非常普遍的情形。这一转变是如何完成的?戏剧是在何种情境下进入清末女学界?从晚清到“五四”,关于女学生的戏剧实践,社会主流思潮完成了哪些话语嬗替?校园管理与教育行政如何应对戏剧的渗透?……本次沙龙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