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第五期“会文”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次数:271

1021日下午,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19室举办第五期会文学术沙龙。沙龙主题为“‘老英雄法与《太平广记》的编纂——《〈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新书谈。沙龙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熊明主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黄湘金、薛海燕、张治、彭敏哲、马宏伟等老师,外国语学院刘秀玉老师及来自各学院的同学出席本次沙龙。

熊明教授首先从新书成书过程讲起。他谈到,这一成书思路源于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当时即在思考《太平广记》在整个古代小说史的地位。以这一问题为中心,上溯汉唐小说,抽丝剥茧,进而成书立说。接着,熊明老师讲到了一个《太平广记》成书的重要问题——“老英雄法”。他指出,《太平广记》作为一部有类书性质的小说总集,和历代大型图书如初唐“八史”、明初《永乐大典》等相类,都是官方以政府重臣为首,招揽天下文人编纂而成的。而“老英雄法”最早由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录》中提出,意即“使英雄老”,政府招揽英雄治书,以耗其韶光,直至迟暮。后世文人多引此说,及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持此见。但历来也不乏质疑之声,李心传以有编纂之人成书后官运亨通为由批驳;刘埙认为编纂之人并非英雄,“老英雄法”自然也就无从说起;张端义则持宋太宗效法唐太宗,以此笼络降臣之说。熊明教授认为,不管是“老英雄法”还是反对之说,都强调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考量。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给予冷静客观的审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大书编纂是国家治理的一种举措,宋朝有“右文抑武”之策,各种文学活动自是为此服务。二是旧书缺陷客观上对新书的促进作用,旧书“门目繁杂,失其伦次”,新书的编纂是有必要的。而针对后世对治书文人光阴虚度的惋惜,熊明教授指出,许多文人的政治才略不堪大用,太平天下也难有建功立业之机,参与大书编纂不管是于个人才华而言,还是对后人研学来说,都是幸运的,很多文人也是希望进入官方编纂行列的。

最后,熊明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新书与“老英雄法”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张治老师结合现当代文学中茅盾在1927-1928年白色恐怖背景下写小说的现实,认为作家学者安于书桌卒老于文字之间老英雄法有时是社会高压下的被迫选择。黄湘金老师评价熊教授新书聚焦的同时有宏通的视野,新书不仅关注太平广记文体与文类意义,还感知文本背后时代的具有结构性的整体的社会文化制度问题。薛海燕老师认为,《太平广记》成书是比较快的,太平兴国二年开始编纂,太平兴国三年即成书,前后一年而已,是否能达到使英雄老之用是值得商榷的。马宏伟老师和彭敏哲老师分别从“问题意识”“文献材料的丰富性”“论证的辩证性”三个方面肯定熊教授的新书成果。针对在场同学提出“老英雄法”是否为熊教授独创,单用“老英雄法”解释《太平广记》的编修是否充分等问题,熊教授分别从“老英雄法”概念的文献梳理、历史现场的还原描述等角度给予解答。活动终末,熊明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和师生讨论了治学之道。他指出,古籍研究要从文本入手,在研读中做学问。而读书也不必目的性太强,过程中总有无心插柳之所得。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