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荟萃

成果荟萃 | 马学广 : 《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研究 》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1-10-26浏览次数:344

《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研究 》 

马学广 著

科学出版社

该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城市网络的跨界集聚延展和我国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间网络状、跳跃式和跨界化的空间联系程度不断加深,众多具有全球意义的中心枢纽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不断发挥着超越国家局部地域的超凡影响力,演变成为当今世界全球城镇化的最高形态-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s,简称GCRs),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影响力的发挥指引了发展方向,是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理论回应。

  

一、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大多沿用西方新区域主义的分析思路,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对这一研究对象的研究分兵单进缺乏研究方法整合,相关研究对国际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相对隔膜,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较薄弱,普适性理论对个性化城市发展实践的理论诠释和政策指引远远赶不上实际需求。

  

著作《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研究》(下文简称该研究成果)由科学出版社于20161月出版。该研究成果洋洋洒洒近60万字,是国内全球城市区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站在时代的高处、时间的深处和地域的广阔处探索了全球、国家和地方等多维时空尺度上城市与区域治理的六大核心问题:全球化、尺度重组、城市网络、流动空间、空间生产和跨界治理。

  

该研究成果吸纳了21世纪欧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城市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欧美尺度政治经济学定性研究方法与GaWC1998年创立于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以研究和发布世界城市排名而蜚声国际)世界城市网络定量研究相结合,深刻总结西方城市与区域跨界治理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实践案例的典型做法,立足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阶段化实践和可预期前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方法论体系。

  

该研究成果立足空间政治经济学思想方法,整合了全球化、空间生产和尺度重组等相关理论,建构了全球空间生产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对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空间联系和空间治理形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探讨了全球城市区域空间生产的独特机制,实证了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格局、空间生产机制和空间治理实践。该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国内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的观点、方法、知识体系和地方化实践,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在世界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思想和实践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二、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成果敏锐地觉察到我国由于长期条块分割和改革开放后经济决策的地方化形成了行政区经济为主导、以城市为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对于跨界公共物品的提供、跨界公共问题的解决、跨界公共事务的协作等往往束手无策的问题,建议利用跨界空间治理和城市网络的视角强化城市区域单元的全球联系以及通过空间资源的优化重组和有效利用来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协同发展。


该研究成果有两大突出创新。其一是研究方法创新。该研究成果将“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到区域空间治理实践中,为当代区域治理与区域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其二是基础理论创新。该研究成果提出的“全球空间生产”理论体系以及全球城市区域空间生产与治理实证研究在国内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学界具有首创性,以中国实践丰富了国际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的理论内涵,凸显出我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

  

因此,该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立足国际研究前沿,研究范畴切合当代全球和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实践,具有较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对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研究、城市群体区域的空间组织和空间治理研究以及区域公共政策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个人简介

  

  

马学广,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兼任大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与区域治理、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工作。已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荣获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和省、市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