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 “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1-01-12浏览次数:490

202116日,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之专题九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等21家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8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此次论坛由《探索与争鸣》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承办,中国海洋大学彭敏哲副教授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屠毅力共同召集。论坛全程采取线上交流研讨形式,近200位观众参与互动。  

论坛伊始,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编叶祝弟分别发表致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彭敏哲主持论坛。修院长首先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进而指出,今天所谈论的四组议题纵横百年、跨越古今,又紧扣时代命题,引领时代潮流。叶祝弟主编认为,此次主题广博、宏大且多元,多所高校和单位的学者齐聚研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盛会。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小说戏曲图像学研究”首席专家乔光辉教授作了题为《文学图像学研究之反思》的汇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首席专家单小曦的发言题目为《作为智媒生产的人工智能文艺》。乔教授分享了明清小说戏曲图像学研究领域的问题与反思、未来研究趋势与研究意义等重要问题。单教授的汇报共分为五个部分:作为现实存在的人工智能文艺;从人类文化到超人类文化;从再现(表现)论、文本论、接受论到媒介论;从工具、主体创造到智媒生产;人工智能文艺对人类文艺的僭越。

 

论坛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性别与文学”,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峥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堃、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勤勤、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何明敏、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刘潇雨,围绕《五四“反家庭”叙事的三个层次及其思想遗产》《通俗翻译与女小说家的中西杂交——从包天笑、周瘦鹃的两篇同名译作谈起》《通俗小说、社会新闻与游艺园——民国北京城南的市民消费文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院的恋爱风景》《制造“女读者”:革命文学的阅读启蒙与性别政治》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学术观察。刘堃老师重点分析了五四女作家“反家庭叙事”的三个层次:以“批判包办婚姻及旧道德、旧伦理”为主题、以“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特别是性意识和性权力的宣示”为主题、以“质疑伟大爱情神话、质疑新女性本身”为叙事主题,并阐释了“反家庭叙事”的思想遗产。马勤勤老师聚焦于包天笑和周瘦鹃的两篇同名译作《女小说家》,探讨“鸳鸯蝴蝶派”翻译小说的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上的双重价值。林峥老师以《春明外史》——《世界晚报》——南城游艺园为个案,揭示民国北京城南的市民消费文化,思考清末民初以来的通俗文学与娱乐空间、新闻出版、市民阶层以及新旧文化的关系。何明敏老师将目光投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院的恋爱风景,分析“何为恋爱”到“如何恋爱”的电影院恋爱现象及其相关舆论,以助于推进现代婚恋观的形成与传播。刘潇雨老师以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初期盛行的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为研究对象,考察其隐在的一种小说叙述结构——制造(倾心左翼革命的)“女读者”,尝试以小说诗学分析勾连外部的阅读史研究,互证讨论对革命文学的历史位置的再理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湘金、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马春花对上述发言作了学术总结。  

论坛第二单元主题为“新媒介与图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彭志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潘静如、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陈雅新、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彭敏哲、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程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彭志,分别就《制造“艺术”与书写“旧京”——冼玉清‹旧京春色图卷›的题跋生成史》《拉罗谢尔藏外销画与戏曲中的龙舟表演》《从宫廷到日常:近代西方画报中女性形象的多重建构》《失落·融入·归属:当代西方图画书中的亚裔移民》《都会图景与画笔救国:<时代漫画>中的直言与隐义》等发言主题进行交流与阐述。潘静如老师以冼玉清《旧京春色图卷》的题跋生成史展示了冼玉清是如何倚重于名流题跋来刻意制造“艺术”乃至艺术史事件的,并探索冒广生等光宣文人在近代政治、城市、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的心灵史。陈雅新老师以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所藏13幅戏曲题材外销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代戏曲舟船表演,以及剧本的舞台性、戏曲表演“虚拟性”的衍变、戏曲与其包含的民间文艺的祭祀性等相关问题。彭敏哲老师搜集法国、英国、意大利的画报等一批新材料,探索西方画报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对比中西,参照古今,以期为近代女性与图像研究提供新的可能。彭志老师聚焦《时代漫画》,将其放置在古与今、内与外、身与心的三重视域下予以观照,从都会图景与画笔救国两个角度分析了《时代漫画》的直言与隐义。程诺老师选取七本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当代西方图画书,从移民图画书简史,基本故事类型,图像叙事技巧及效果,深层“图式”及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及阅读魅力等五个方面对它们加以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秦方、北京市社科院汪艳菊、《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屠毅力三位学者作总结阐述。本单元五位成员之间采用互评方式进行了小组讨论。

  

论坛第三单元主题为“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由玉林师范学院的周于飞博士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罗峰、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周于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讲师陈慧分别就《“工业党”何以可能:基于知识分子分化的研究视角——兼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数字人文在清代诗歌研究中的运用》《无限即有限:大数据时代AI作诗的再反思——从刘慈欣《诗云》谈起》等主题作了汇报。罗锋老师着眼于“工业党”,指出他们与传统公共知识分子的“对线”中逐渐成型,在时代背景下发展出知识认知的更迭,在互联网中引导出“专业为先”的知识传播场域,并有望成为新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于飞老师回顾了中国的数字人文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王兆鹏教授与“搜韵网”合作建设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和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的“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两个数据库。陈慧老师认为在价值判断上,倘若以人工智能自身的标准为标准,同样无法获得超越性视野,何况人工智能尚未确立自身标准、实现选择功能。由于没有标准和选择,只能得到无穷的信息,而不能获得最好的信息。故而仍有必要借鉴古典诗学理论中调和无限与有限的人文精神。罗锋的发言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并回应了“工业党如何凝聚共识”、“当代或者未来的青年知识分子,还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群体类型或特征?”等问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屠毅力对以上三位学者的发言作了学术总结。  

第四单元主题为“影像与叙事”,由重庆文理学院的窦新光博士主持。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窦新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高翔宇、重庆文理学院讲师平瑶、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静,分别以《凡尔纳小说<铁世界>在近代东亚的传播与变异》《民国女影星银幕内外的歌舞、演艺与健美——以王人美为中心》《我们如何叙述底层?——合论东亚底层电影三部曲<小偷家族><寄生虫><无名之辈>》《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为题作了精彩发言。窦新光老师考证了凡尔纳小说《铁世界》(1879)从西方传入东亚的转译过程,着重分析了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韩三国的接受差异及原因。高翔宇老师以民国知名女影星王人美为中心,讨论了民国女影星银幕内外的歌舞、演艺与健美。平瑶老师选取《小偷家族》《寄生虫》《无名之辈》三部东亚底层电影,展现“东亚关注”的多元与联通,折射底层叙述的多元光谱。李静老师从B站上的弹幕版《四大名著》看待互联网世代的新文学生活。本单元学术总结人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翠艳。

  

论坛的最后,召集人屠毅力、彭敏哲分别作了总结发言。屠老师指出,此次论坛内容丰富,议题也较多元,将几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放置在一起,形成多视角讨论现场。整场论坛紧扣两条明晰的线索展开:一条是纵向的时间线,从明清到近现代再到当下的粗线条的历史演进脉络;另一条则是横向的多个专业领域的跨学科互相呈现。此次主题“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概括得特别好,把两条线索之间的纵横交织、演进发展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彭老师进而指出,此次论坛内容丰富多元,以跨时代、跨国界、跨媒介、跨学科的多视角讨论,凸显了当代青年学人对历史、文化、社会的思考。17位学者分享真知灼见,7位学者精彩点评,整场论坛氛围活跃,学者积极互动与回应,多学科交叉研究,碰撞思想之火花。同时感谢《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为年轻人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与平台,感谢与会学者,共同在新年第一周相聚云端、探索真理。  

中国社会科学网、凤凰网等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