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香与文学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 中国海洋大学

团队建设 |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香与文学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0-05-12浏览次数:389

510日下午3点,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了香与文学及士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沙龙由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熊明教授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部分教师、研究生及校外文史爱好者共9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熊明教授由当下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讲起,结合剧照,熊老师介绍道:在宋人日常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品香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成为宋人的四般闲事。而香与文学的结缘,自《诗经》中即已经开始。熊教授使用丰沛的诗词、小说材料,呈现出文学文本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位置:它既是令人愉悦的气味与感官,如四季花香、美人之香,也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如香料、香囊、香线,还可以是高洁的君子人格之象征,如《离骚》之香草、王维《少年行》之纵死犹闻侠骨香。历代士人,多有对之沉溺者,如留香荀令(荀彧)梅香梅询。

至宋代,香事在文人间已经日常化、诗意化,并生发出经典的品香方式——“鼻观。在两宋文人的生活日常,这一行为由普通的动作转化为高妙的品味境界乃至审美方式,并成为诗词中习见的典故。宋代以降的文人作品,有大量的烧香诗。焚香、品香的场面,大多出现于文人的书斋生活和日常雅集。香料的使用也不断泛化,甚至成为笔、墨、纸、印泥的制作材料。在文人间,也出现了许多与有关的雅事,如黄庭坚之以香换诗。在宋代以降文人的婚姻生活中,红袖添香是令人向往的、甜蜜而唯美的日常画面。熊明教授具体以《影梅庵忆语》为例,介绍了冒襄、董小宛书斋中富有诗意的品香、阅读与绘画场景。

此外,熊明老师还结合大量的实物图片,向大家介绍了历史上香料与香具的变化。至于香的用途,熊明教授认为,其走向是日益多元。至元代,已经逐渐大众化、世俗化,出现了民用的线香。可烧可点,可佩(香珠、香饼)可供(清代的香炉成为炉瓶三事之一)。

沙龙由团队负责人刘怀荣教授主持。在熊明教授的学术报告之后,刘教授对其精彩处加以总结,并认为涉及面极宽(如祭祀、宗教、医学、商贸等),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随后团队成员李扬教授、韦春喜教授与熊明教授进行了讨论。熊教授还回答了听众的线上提问。本次沙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方圆满结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