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与南海问题研究中的历史与国际法问题―2011年海大人文讲坛之十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0-08浏览次数:1931


2011913下午,海大人文讲坛在图书馆第二会议室举行。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研究员、教授郑海麟做题为“钓鱼岛与南海问题研究中的历史与国际法问题”的学术报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出席,林少华教授、郭培清教授、修斌教授、管一颖副教授、赵成国副教授等老师以及我校本科生、研究生约320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有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修斌主持。

报告会伊始,郑海麟教授就提出了对于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的研究的三个方面:第一是动态研究,第二是决策研究,第三是理论研究。接着,郑海麟先围绕历史上各个朝代对于南海的管辖,分析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应采取的措施。郑海麟认为,永乐大帝以儒家文化为本,将中华文化贯穿于对外政策,尤其是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对维护整个南海的和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谈完南海问题之后,郑海麟又把话题转向钓鱼岛。他通过多种事例论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如“钓鱼屿”这个名称最早读法来自台湾的闽南方言这一论证,有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还展示了多幅地图,用这些史料对日本试图将钓鱼岛归入本国版图的做法从国际法理的角度进行了批驳。

郑海麟还对日本“钓鱼岛为‘无人岛’”的说法以及美国对包含钓鱼岛在内区域经纬线模糊划分一事进行了揭露和批驳。他强调,中国人民应该有自由登岛的权利,应探讨合作开采南海和钓鱼岛海域的资源。他建议中国学者必须寻找更有力的证据反驳日本的主张和捏造。报告会上,郑海麟还向同学们讲解了研究方法,即做资料汇编、史实叙述和史料考证。他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后总结道,“对内,我们要建立起良好的价值体系,利用海洋资源,重视海洋开发;对外,我们应借鉴明朝积极的对外政策,通过历史和国际法的有效运用,减少外交中的冲突与矛盾,使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讲座的最后还举行了赠书仪式,郑海麟向海大日本研究中心赠送了多本著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