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农工党员熊明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发布者:戴淑妮发布时间:2024-04-01浏览次数:10

     本站讯 3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熊明教授在《光明日报》第13版“文史哲周刊·文学遗产”版发表题为《杂传与君子形象建构的理论文章。

   该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淘洗、检验,逐渐成为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并内化为每个人的心性自觉,进而又外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动和言语之中,贯穿于每个人生命历程的始终。君子及其核心内涵的君子人格就属于这样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古代传记的人物传写中,君子形象的塑造就成为一种自觉追求。以纪传体二十五史为代表的正史列传自不待言,杂传也是如此。杂传人物形象塑造聚焦君子,初兴、初盛时期的汉魏六朝杂传开其端并形成共识,对君子形象,乃至君子文化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


   该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塑造君子:汉魏六朝杂传的时代共识,第二,君子人格:君子形象的价值理想,第三,君子之教:君子形象塑造的寓教指向。该文指出,在孔子的论说和言教中,君子是一种理想和目标,传记则通过对人物生平经历的记叙呈现现实中活生生的君子。杂传主要是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间言动”来呈现,因而,塑造的君子形象多鲜活、生动,成为人们“身边”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君子,在君子从抽象到具象、君子人格从理想到践行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最后总结认为:塑造君子是杂传对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代的回应,君子与君子人格成为汉魏六朝杂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普遍表达的价值理想,在时代变迁之后,隋唐以降的历代杂传却并没有抛弃这一理想,而是将其加以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古代杂传的特殊传统。君子形象也成为中国古代杂传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显著标识,就此而言,杂传是君子与君子文化重要的建构者和传承者。

   熊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与文献研究,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此文以外,熊明教授曾于2023年6月10日在《光明日报》第11版“国学”版发表题为《传记视阈下的汉末魏晋南北朝乡贤与乡村治理的理论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