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琴声的翅膀——观尹鹰教授师生钢琴音乐会有感
 
发布人:贾巍  发布时间:2022-08-19   浏览次数:262


乘着琴声的翅膀

——观尹鹰教授师生钢琴音乐会有感

特邀音乐评论员:戚慧

2022年8月16日下午三点半,青岛美术馆“乐动红墙.暑期音乐季”最后一场演出:尹鹰教授师生音乐会,在罗马厅如期举行。本场钢琴音乐会的曲目选择可谓十足的用心,分别是:叙事曲、狂想曲、幻想曲、奏鸣曲和协奏曲;演奏家们的精彩演绎,使听众现场享受了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


首先出场的是刚刚本科毕业的张一涵,他演奏的是肖邦的《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OP52,此曲是肖邦4首叙事曲的最后一首,完成于1842年。此曲是肖邦所有叙事曲当中最美、最富诗意、和声最考究的一首,与之前3首叙事曲风格不太一样的是,它没有宏伟的史诗,没有激昂的旋律,仅是一个抒情的故事,淡淡的诉说,好似肖邦自我心情的抒写。

张一涵气度非凡,甫一触键,便不同凡响。他的连接到位,乐句清晰,速度和力度的掌握恰到好处、收放自如。将忧郁和幻想的抒情、悲伤和美好的意境,进行了较好的自我抒发和自我写意。第二主题旋律在调性的变化中,缓缓营造出圣咏般的气氛,时而激涌,时而舒缓,在一次次的升华中,将音乐推向高潮。肖邦此首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织体的复调化,让我吃惊的是,张一涵竟然驾轻就熟,从容而就。但同时也应看到,就整部作品而言,他的某些乐段的处理稍显平淡,作品的均衡感把控尚有不足,结尾处略有凌乱。第二首,李斯特1867年创作的《西班牙狂想曲》,附标题是“为了西班牙佛利亚调与阿拉贡的霍塔舞曲”。


19世纪初,狂想曲首先作为钢琴音乐的体裁而复苏。在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狂想曲作为自由的“流淌”式结构而出现,不受表现框框的束缚。此曲是民间主题幻想曲式的狂想曲,富于诗意,气势宏伟,作品音乐主题多样化,采用变奏手法,将主题改变力度、速度、音域、音色,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效果。在李斯特所有的狂想曲中,此作无疑是篇幅最长、难度最大的曲目之一,可以说是一首从头难到尾的曲子,对钢琴技巧要求很高。

有了第一部作品的试手,张一涵已进入了一个极佳的状态。升C小调华彩音为中心的慢板序奏乍已开始,他便将丰富的想象力和钢琴演奏技巧融合在了一起。

李斯特曾经这样说:“没有幻想,就没有艺术,也没有评论。”此曲,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这一论述。此刻,张一涵正展开幻想的翅膀,通过琴声自由自在地翱翔。他用强有力的和弦,展示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热情奔放。随后中庸的行板陈述,在生气勃勃的快板短小间奏后,阿拉贡地区狂热的霍塔舞曲以D大调呈现,热烈激昂的节奏,让人陶醉,瞬间便把我带回了前些年在西班牙萨拉戈萨所经历的那些火热场面中。纯正的佛利亚调,强烈的狂想曲风格,运用自如的变奏,精彩纷呈的结尾,张一涵用激情完美表达。唯有一点,有些需要简洁、明亮的快速乐句的处理不太清晰,情感由于过度释放而缺乏节制。


作为从美国归来的博士,张弛给我们演奏了两部别具内涵的钢琴杰作。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作品OP17,写于1836年。在创作这首乐曲时,舒曼正因为克拉拉的父亲以强硬手段拆散他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而深感苦恼,这一苦恼在乐曲中发泄了出来。他在给克拉拉的信中写道:“对于这个幻想曲,只要你想起来我再也无法接近你而不得不把你忘怀的1836年的不幸的夏天,你就可以理解的。”李斯特非常欣赏这首曲目,他规定自己的所有学生都要学会弹奏《C大调幻想曲》。

此曲之前,舒曼已经创作了《阿贝格》、《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等钢琴作品,他的钢琴作品创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此曲无疑是其巅峰之作。

张弛选择演奏作品的第一乐章,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信中表示:“第一乐章可能是我以往所作的最热情的乐曲——因你而起的深沉的悲歌。”这个乐章虽是以贝多芬风格的奏鸣曲形式写成,但其主题的呈示方式及发展手法都完全是十足的浪漫风格。由此可见,该曲的演绎,分寸尺度必须把握得当,尤其是情感的起伏线更需要格外突出。

能够看得出,张弛的某些内在气质与作曲家是相通的,他用自我的思考,探索出新意。他将重音的演奏不放在首拍上,借以表达作曲家动荡、不安、焦虑的不稳定性情绪;用代表克拉拉的五度,表达其平和、温婉、娴静的气质;音乐线条也有意识地放长了,由远及近,从深沉宁静到愈加焦虑的反复,最后终于在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第六首中的一段旋律中得以解决,歌词是这样写到:请你收下,我亲爱的,收下我的真情歌唱,愿你晚上伴着琴声把它们再次歌唱!当那红霞出现西边,返照蓝蓝的湖面上,它的最后一线光芒,在那群山后消亡。这也正体现出了舒曼幻想曲的音乐风格。同时应该看到,由于演出现场杂音的干扰,演奏家对作品的整体性结构布局把控没有完全到位,作品的深度内涵挖掘度仍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使整曲听下来,感觉层次感不够鲜明,缺乏一些诗意的表达,有些段落不免流于平淡。

《升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OP19,作曲家斯克里亚宾花了五年时间写成。1892年,二十岁的斯克里亚宾到拉脱维亚游玩,波罗的海的优美景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兴起了写作以“海”为背景的作品。1893年他到了热那亚时着迷于地中海,在月光下的闪烁、平静,更加深了他创作“海”为主题的决心。1895年他到了雅尔塔,感受了黑海的壮丽、灿烂之后,他终于开始将多年来引发创作的动机逐步整理而创作了《升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于1897年完成,他还给作品加上了“幻想奏鸣曲”的标题,为奏鸣曲加小标题是在研究领域的一个创新,也是作者在创作道路上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此曲只有两个乐章,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模式,其风格结合了肖邦式的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触感。


张弛的演绎,显然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之上的。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他以回声效果开始,第一主题的幻想意味,连接部分的重音变化,具有动力性和新鲜感;富有歌唱性的优美而抒情的第二主题,充满着即兴色彩,表现了海边南方夜晚的宁静;展开部注意了节奏型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技巧,为音乐增添了活力,表现了深海的潜暗搅动;E大调再现部注重了音乐的律动性,描绘了在第一次夜幕降临后温柔的月光,有细致的、如水晶般的表达,也流露出一些飘忽不定的感觉,最后在第一主题变形中构成沉思的终结,明亮透明中呈现出斯克里亚宾所特有的一丝神秘主义色彩。急板的有如火一般激情的第二乐章,与前一个乐章形成强烈的反差,张弛凭借娴熟的两手交替配合,通过反复不断的、力度频繁的强弱变化,犹如“无穷动”般的,表现了一望无际大海的汹涌澎湃。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演出的青岛美术馆罗马厅,恰好濒临岛城栈桥海边,聆听此曲会有着强烈的共鸣,十分地应景。不足之处,在这部充分体现了斯克里亚宾当时(作者时年25岁)美学观念的作品中,演奏者缺乏足够高的热情,作品中浓厚的青春气息,以及斑斓的色彩没有完全呈现,整曲的力度与戏剧张力方面的处理尚欠些火候。


音乐会的最后一道大餐,亦是重头戏,是尹鹰教授携弟子张一涵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从而将本场音乐会推向最高潮。演奏开始前,张一涵先对作品做了简单介绍,对三个乐章的结构做了简要分析。此曲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非常丰富,对演奏者有着极高的要求。看得出,张一涵是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巨大的能量储备,超凡的实力,整体表现卓尔不俗。

第一乐章,尹鹰教授奏出庄严的引子基本主题后,张一涵随即用密集洪亮的和弦伴随,宏伟有力。第一主题壮丽的生活颂歌,第二主题温暖而诚挚的抒情,一一呈现,令人陶醉。展开部节奏控制准确到位,高潮层出,让听众应接不暇。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再现部的华彩乐段,张一涵得心应手,展现出娴熟的技巧和超强的即兴处理水平,将乐章中的意志力和激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精彩的发挥,使得现场听者获得了超预期的满足感。

第二乐章,张一涵表现牧歌风格的行板主题音色纯正,文雅质朴的田园风味扑面而来,怡神悦耳。中段最急板,处理得没有一丝慌乱,从容写意,遐思飘飘……

最后乐章,乐感极佳、精神饱满的张一涵状态尽出,能量完全释放。他激情四射,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音乐中蕴藏的全部欢乐恣意地表达出来,高潮频现,一气呵成:雄浑的气魄、亢奋的情绪、辉煌的效果……

曲罢,全场掌声雷动,现场听众兴奋不已,大呼过瘾。虽然,由于场地因素,尹鹰教授用小琴弹奏乐队的角色,声场受限,但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完美地完成了伴奏任务,实在是难能可贵。过程中,我们不禁由衷地赞叹他们师生之间相得益彰的默契配合。


九十多分钟的演出,我全程在二楼站着欣赏完,竟没有丝毫疲劳感,完全忘我地沉浸在美妙的音符当中。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尹鹰教授,正是他的辛勤付出,才会取得如此丰硕的硕果。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钢琴作为乐曲之王,岛城的整体演奏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小提琴演奏家可以说是青岛的城市名片(有吕思清、李传韵、刘扬、何子毓等等有国际影响的小提琴家),而钢琴演奏水准要想重大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16日这场含金量如此之高的钢琴演奏会,带给了我们积极的启示:日渐成熟的张弛博士,朝气蓬勃、即将踏上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已具备冲击国际钢琴比赛大奖实力的张一涵,更有着默默耕耘辛勤奉献的尹鹰教授们,让我们对岛城钢琴事业的明天充满期待!

乘着琴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张一涵: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2018级音乐表演专业优秀毕业生,目前已分别被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格林卡音乐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张驰: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毕业生,后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即将执教于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