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院内系列学术交流沙龙顺利举办

作者:蔡超时间:2021-01-12


2020年秋季学期,为了提升学术交流氛围,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医药学院连续举办了多场高质量的院内学术交流沙龙,邱雪教授、王勇教授、李国云教授、韩璐教授、孙伟之副教授、江余祺副教授和蒋天泽老师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学院师生踊跃参加并热烈讨论,形成了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和沟通合作平台。

邱雪教授作学术报告

2020年11月12日,邱雪教授做了题为《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学术报告。FRET作为一种非辐射能量跃迁,它通过分子间的电偶极相互作用,将供体激发态能量转移到受体的基态,使供体荧光强度降低,而受体通过敏化可以发射更强于本身的特征荧光,同时也伴随着荧光寿命的相应缩短或延长。邱雪教授将铽配合物和不同发射波长的量子点组成多个FRET能量对,分别实现了对于蛋白肿瘤标记物EGFR家族两种不同蛋白和多种microRNA的均相检测。基于FRET能量对(铽配合物到量子点)所产生的不同荧光衰减曲线实现了miRNA多组分同步检测。该检测维度可以成倍的增加可同时检测的分子数目,推动多组分检测向更高阶发展。为了提高分析灵敏度,他们将时间分辨FRET和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滚环扩增结合,发展了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miRNA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组织、血浆样品和细胞提取物等真实样品的检测。此种技术手段还成功的扩展应用于DNA单碱基变异位点的高特异性检测和细胞内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的检测。在滚环扩增-FRET检测模式中,他们将上述光谱分辨和时间分辨结合起来,建立了3D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扩展了多组分检测能力。此外,将时间分辨FRET技术作为“分子尺”进行核酸分子在纳米粒表面的构象研究,此方法可准确地提供生物分子包括核酸在纳米粒表面的折叠情况和构象变化等信息,为新型纳米粒的功能化提供数据支持,在光学诊断和细胞成像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勇教授作学术报告

12月10日,王勇教授做了题为《药物有机金属化学:Ferrocifen类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开发》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三代(一代P5, 二代P53,三代P722)二茂铁有机金属化合物展开,P5中二茂铁起到了碳正离子诱导机理作用产生线性醌酮类化合物,P53中经进一步的氧化代谢实验,P53在温和的酶氧化条件下能够形成线性的1,8-醌酮和侧链为四氢呋喃环取代的醌酮两种产物,后者为主要产物。其中二茂铁可以看做是碳正离子调节剂,当把二茂铁用苯环取代发现生成的是线性醌酮,说明二茂铁在其中占有重要作用。这两种醌酮均不稳定,弱酸性条件下易发生分解或者与亲核试剂发生共轭加成。尤其是新型的四氢呋喃环取代的醌酮在弱酸性条件下生成多个结构新颖的二茂铁化合物,其形成的机理多涉及pinacol氧化分解和picanol重排。王勇教授推测P53所涉及的诸多代谢产物可能是其比P5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解决了目前抗癌药物药物存在的耐药性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在2017年报道了第三代二茂铁由基金属化合物P722,相比于P5和P53,第三代的区别是引入了酰亚胺环的结构,仅仅如此却导致第三代氧化得到醌酮结构非常稳定,半衰期在两周左右,抗肿瘤活性为0.5 μmol,是目前得到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中活性最强的。此外,王教授还表示正在合作探索了P722在分子水平的靶标,追踪标记了其在细胞中的具体定位,利用电化学手段探索化合物被氧化的作用机理。

孙伟之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12月17日,孙伟之副教授做了题为《小分子抑制剂和医药中间体的应用合成》的学术报告。小分子抑制剂多指正处于或中止于临床阶段的化合物,一般在药物实验中用作阳性对照,对于医药研发十分重要;而医药中间体则是生产化学药物所必不可少的高价值原料,二者都属于高值医药化学品。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和重视环保的双重背景下,这些高值医药化学品需求扩大与供给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应用合成研究来说是非常好的切入时机,作为研究院的应用合成研发平台,孙伟之团队专注于这类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目前,通过设计新路线、优化工艺、绿色合成等应用研究,该团队已成功开发了十余种小分子抑制剂和数十种医药中间体产品,为市场提供了一系列医药科研领域急需的产品,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还积累了发明专利、核心技术等一系列绿色合成应用研究成果,科研团队驶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此外,为了突破实验室规模限制,加快绿色合成成果的转移转化,该团队已经与潍坊华诺医药集团等多家上下游厂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以设备租赁、代加工、项目合作、股权合作等灵活多变的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李国云教授作学术报告

12月24日,李国云教授做了题为《糖链的精细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功能糖组学研究和海洋糖类药物研发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内容聚焦于内源性糖链精细结构分析及其相关疾病标志物发现研究和海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构效关系研究两大类。李教授在糖胺聚糖、N-糖链以及糖脂等多种糖链精细结构分析方面,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精确和稳定的结构分析方法,可精确检测生物样本包括细胞、血清和组织中的糖组成,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开发。发现在乳腺癌的诊断中,糖脂GM3是最具潜力的生物标志物,而胃癌中硫酸软骨素CS-4S和CS-4S6S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在海洋糖类药物的研发,李教授应用Bottom Up策略和生物质谱技术,对海洋来源类肝素结构进行解析鉴定。海洋来源糖胺聚糖是一类多硫酸化修饰的生物多糖,在降解过程中硫酸化的丢失是困扰研究者对其精确结构解析的一大难题,其巧妙选择了自由基降解策略,完整的保留了糖单元上的硫酸基,并对其降解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报告聚焦于复杂糖链的精细结构与功能研究,在糖链分析方法学、肿瘤疾病标志物以及海洋糖类药源分子的发现等方面做出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江余祺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12月31日,江余祺副教授做了题为《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的设计与开发》的学术报告。NLRs是一类细胞内感应分子,激活后形成巨大的蛋白复合体即“炎症小体”诱发炎症反应。NOE样受体(NLR: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在人体中发现的NLRs家族蛋白已有四个亚族23种,目前研究仅发现了针对NLRP3炎症小体的特异性抑制剂,江老师的工作主要围绕NLRP3炎症小体设计开发其新型小分子抑制剂。针对NLRP3抑制剂的开发主要是通过随机筛选的方法,筛选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于炎症小体的药物。直接作用即作用在NLRP3蛋白上;间接作用的思路为作用于其上游NF-κβ通路、激酶或作用于其下游离子通道、IL-β受体、Caspase-1等通路。目前发现的大部分的NLRP3抑制剂主要作用在其NACHT区域上。江老师开发的炎症小体抑制剂主要从药物格列苯脲出发,研究发现格列苯脲具有NRLP3抑制活性但存在致死性低血糖症,将环己基酰胺用羟基或甲基取代后,能继续保持炎症小体抑制活性。为了探究其在NLRP3的作用位点,江老师设计了巧妙的化学生生物学实验,利用重氮光亲和探针的方法探究其作用位点。研究发现化合物HL-79能够与NLRP3的NACHT部位结合,经过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三个具有较好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YQ128能够在抑制IL-1β活性的同时选择性抑制NLRP3。

韩璐教授作学术报告

2021年1月6日,韩璐教授做了题为《仿生粘附多功能医用水凝胶》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围绕仿贻贝水凝胶的设计制备与功能评价展开。海洋贻贝类生物通过足丝分泌的黏附蛋白,具有高韧性、高强性以及高黏附性等特点,这种超强黏附能力主要与多巴中特有的分子结构相关。多巴胺(DA)作为多巴的衍生物,具有与多巴相似的结构和性质,同样可以实现对基材表面的黏附。韩老师受此启发制备了一系列仿生粘附水凝胶。首先制备了纳米粘土介导的仿贻贝自粘附、超强水凝胶,其中纳米粘土的层状结构可以为DA的氧化聚合提供类似于贻贝粘附盘的纳米空间有限氧化环境,形成的聚多巴胺(PDA)中能够保留更多的酚羟基而发挥粘附的作用。其次是用于软骨修复的仿细胞外基质水凝胶。PDA和硫酸软骨素(CS)协同创造无生长因子诱导软骨再生的微环境,突破了粘多糖力学性能差、缺少粘附性的困难。还有各项异性的导电自粘附水凝胶,通过施加定向磁场来使纳米电磁复合体完成取向并将其固定在水凝胶网络中,该水凝胶能够结合高通量电刺激,调控成肌细胞增殖和取向生长,为电子和机械稳定的纤维素衍生生物材料,在智能响应性治疗及生物电子装置的开发应用方面奠定了基础。针对现有的粘附型水凝胶在干燥环境中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而在水下环境中由于水分子进入粘合界面处使得粘接性能迅速丧失,制备具有水下粘附性的水凝胶存在巨大挑战,韩老师利用设计了新型水下粘附性水凝胶,该水凝胶可以完全在水下使用操作,可以抵抗液体注入脏器膨胀产生的压强,极大的扩展了水凝胶在水下或者是湿环境中的应用范围。

蒋天泽老师作学术报告

2021年1月6日,蒋天泽老师做了题为《纳米共递释系统用于肿瘤转移治疗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围绕纳米共递释系统用于肿瘤转移治疗研究展开,重点介绍了其关于原位肿瘤组织靶向药物干预EMT的肿瘤转移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经原位肿瘤组织TGF-β等刺激后,发生EMT过程,继而肿瘤细胞侵袭并迁移进入循环系统。蒋老师基于其进行纳米药物研究开发,构建了含有二甲双胍的共递释系统用于干预肿瘤转移定植与侵袭阶段,包括FucOMDs(二甲双胍和DHA联用的自组装混合胶束表面修饰岩藻聚糖得到)和HAOPTs(二甲双胍、HDAC抑制剂和雷公藤甲素联用)系统。此外,开发了基于细胞膜的仿生纳米药物NM-NP-CFZ(聚合物PLGA包载化疗药物,激活中性粒细胞膜包覆于纳米粒表面得到)。蒋老师聚焦于肿瘤转移与免疫治疗研究,通过原位肿瘤靶向激活全身特异性肿瘤免疫反应(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通过体内特异性反应抑制肿瘤转移的产生。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