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辛勤耕耘半世纪 春华秋实铸丰碑――2014年海洋生物医药高层论坛暨管华诗院士从教五十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作者:系统管理员时间:2014-09-19

    在我国喜迎第30个教师节之际,9月12日,由医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的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2014年海洋生物医药高层论坛暨管华诗院士从教五十年座谈会”在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促进学术交流,畅叙师生情谊,共谋蓝色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孙也刚、副校长董双林到会祝贺并致辞,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闫菊,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局长李杰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耿美玉等管华诗院士的学生、同学和朋友,以及医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代表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于广利、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主持。
    校党委书记孙也刚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管院士从教五十年来对中国海洋大学、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强调,管华诗院士在担任校长期间,以其远见卓识、非凡的智慧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全国高等教育界首倡并实践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发展之路;促成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四家共建,使学校首批跻身“985工程”建设序列;成功实现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等等,带领学校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他指出,管院士尽管已75岁高龄,依然身体力行地潜心于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推进,近年来率领研究团队荣获了我国第七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建成了旨在疏通“发现—技术—工程—产业”科技链条的技术转化和工程化平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为推动半岛蓝色经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夯实了基础。董双林副校长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他指出“管院士对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对海洋生物医药学科建设,以及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技术开发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体现了管院士追求真理、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坚韧执着、不畏艰难的可贵品格,正德惟和、海济苍生的博大情怀!”。
    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党委书记耿美玉、青岛大学副校长谢俊霞、苏州大学教授张真庆、鲁商集团总经理凌沛学,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医药学院教授王长云等管院士培养的、长期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工作的6位学生代表,围绕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点问题,从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等角度,汇报交流了各自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并与与会人员共同分享事业长足进步发展的喜悦,共同谋划未来事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会上,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于广利介绍了管华诗院士的从教经历;学校人事处处长万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林洪、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魏军、水产学院党委书记王曙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范慧红、青岛海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伟等管院士的学生、亲朋好友代表踊跃发言,回顾了管院士不同时期为师从教育人的难忘瞬间,表达了历久弥浓的师生之情、同学之感、同事之谊,对他从教五十年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做出的突出贡献,表达了由衷的崇敬和钦佩之情。管华诗院士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他五十年的从教历程,深情回忆了从教50年来的发展之路,畅谈了从教五十年的感想和体悟。他谈到,“今天几位学生朋友代表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每每听到他们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认可、赞扬,激动的热流一次一次地撞击着我,一种更加震撼的感受蒸腾而升——我认为那就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成就感!自豪感!更是一种幸福感!因为我有了一大批成功的学生朋友!所以,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学生朋友!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母校!是你们使我生活的如此充实,这么有意义!”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感谢党和国家及学校给予他奉献作为的机会,感谢各级组织在他取得每一项成绩时所给予的莫大的荣誉奖励和激励关怀。同时,他勉励各位学生朋友进一步发扬勤于钻研、甘于磨练、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

教化雨露播四方,桃浓李郁满天下——管华诗院士从教经历
    管华诗(1939.8-),山东夏津人。海洋药物学家,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历任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山东省科协主席;曾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二、三届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院长,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管华诗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药物、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海藻提碘新工艺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四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80年代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创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新领域,催生和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这一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90年代又相继成功研制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系列生物功能制品。系列海洋药物及生物功能制品产业化的实现,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带领团队突破了许多糖类研究的技术难题,系统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规模化制备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以该糖库为基础,目前有4个国家一类海洋药物进入II/III期临床研究,其中,抗老年痴呆药物971以8100万美元的合同额成为我国转让给国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开拓了我国海洋中药研究新领域,组织完成了对我国近海海洋药源生物的全面、系统调查,并主持编著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巨著(9卷,1400万字;收集海洋生物1479种,3100个优选方),以此为基础,获批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海洋中药研究开发为主要内容的“863计划”主题项目。创建了我国高校最早的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药学本科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构成的相对完善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均名列前10位;培养了我国海洋药物方向的首位博士,迄今为止,共培养了55名博士、28名硕士,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目前,管华诗院士还培养着博士生10名、硕士生13名,每年还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进展”、“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等讲座。
    由于管华诗院士在的突出贡献,他荣获了迄今为止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

向“大海”求医问药——引领医药学科发展
    作为我校海洋药物学科的奠基人,管华诗院士为我校海洋药物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辛勤耕耘,殚精竭虑,做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在学科建设方面,自1980年管华诗院士在我国高校率先成立海洋药物研究室开始,伴随着海洋药物学科的不断发展,管华诗院士带领团队,于1988年建立了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1991年率先招收海洋药物方向的研究生,并培养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方向的第一批博士生;1994年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药学本科专业;2003年成立了药学系;2005年成立了医药学院;2006年设立生药学博士点,建成药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设立药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建成药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以管华诗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于1998年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建立了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建立了山东省糖科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2013年建立了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近两年来,又领导并亲力亲为建立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构建了海洋药物研发工程化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的研发体系,建立了海洋药物研发上、中、下游贯通的发展模式。
    另外,我校药学学科拥有一支院士领衔,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组成的学科覆盖较为全面、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成为代表国内海洋药物领域最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群体。
    目前,海洋药物学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科学研究方面,2009年以来,医药学院主持承担“973”计划、“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41项,立项经费达15660余万元,我校医药学科已成为国家海洋药物研究领域重大科技计划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发表SCI收录论文426篇,其中,IF>3.0的论文138篇,为我校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进入ESI前1%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7项;编著了《海洋药物学》和《糖药物学》等特色教材。
    面向未来,医药学院将在进一步巩固我校海洋药物学科整体水平并保持国内领先的基础上,力争在特色优势方向海洋糖化学与糖生物学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比较优势方向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将着重加强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方向的学科建设,为药学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支撑。另外,医药学院将在继续保持和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学科功能,着重加强海洋药物的研发力度,依托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激发学科、人才、科研、平台等创新要素活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技术、工程熟化平台,架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桥梁,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蓝色经济建设服务。通过特色学科优势方向的不断拓展和海洋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逐步把医药学院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以及海洋药物的创新源头与孵化器,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引擎与辐射源。

研海博法 怀德勉行——引领食品学科发展
    管华诗院士除创建并发展了我校海洋药物学科外,长期以来,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提升学科水平、拓展研究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成为我国食品科学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教学科研机构之一。我校食品学科源远流长,是我国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的诞生地。学科在1946年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培养出我国第一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的博士和博士后,也培养出了第一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外国留学生博士。自始至终,管华诗院士对学科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其高屋建瓴的学科建设布局和发展思路长期引领着学科快速发展。1988年,食品学科建系后的首届系主任就由管华诗担任;2002年管华诗带领学科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科评估并取得全国第三名的辉煌成绩,并在以后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都名列前茅;在学科点的布局和规划方面,管华诗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早就提出海洋食品安全的学科发展方向;2004年,管华诗前瞻性地提出了工科发展思路“工科院系应该建设自己的中试车间和技术转化平台”,由此学院建设了食品工程中试基地,目前已成为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与技术中心,为学院与产业对接,孵化成果和支撑教学提供了国内少有的平台。2005年,在管华诗的大力推动下,学科独立建制发展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由此我校食品学科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