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晚,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海波教授做客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带来题为“事故调查如何促进风险防范?”的精彩报告。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王琪院长主持报告会,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张海波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就张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王刚副院长、吴宾副院长、杨志军教授、王雪老师等100余位师生参加线上报告会。
首先,张海波教授的讲座由其提出的“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切入,指出“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能够为当前的应急管理提供急需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基础。这一共识基础作为“向前看”的产物,避免了传统基于发展眼光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忽视事前预防的弊端,能够实现对传统科层制结构的不断打破、重组,促进多主体结构的不断生成,从而达到共识基础协调共同行动的目的。在建构“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上,张教授指出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建构是不可逾越的阶段,面向中国实践的知识生产则是不可回避的阶段。
其次,在梳理和回顾应急管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张海波教授尤其提到了对应急管理演化过程的研究,及其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急管理全过程均衡,即基于应急生命周期理论和危机过程理论的应急管理过程是包含预防、减缓、准备、响应、恢复、学习六阶段的全过程均衡。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的应急管理实践中,预防及学习被摆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再次,张海波教授提到了如何通过学习来推动预防的问题,并由此引出了本次讲座的话题“事故调查如何促进风险防范”。事故调查以促进风险防范(技术调查)和问责(司法或行政调查)为主要目的,是从生产安全事故中汲取教训、预防发生同类事故的重要机制。其中,基于学习视角的事故调查则是以技术调查促进风险防范为切入点,在对十八大之前及十八大之后的437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分析后发现:中国采用行政、司法和技术调查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调查流程的规范性不足,调查时限相对较短;调查技术的专业性有待提升;调查报告建议的风险防范措施兼顾了短期措施和长效治理的平衡,但缺乏后续的评估和监督;调查报告建议的风险沟通方式高度依赖于行政权威;事故调查促进风险防范的力度高度依赖于事故级别。
最后,张海波教授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指出:通过事故调查促进风险防范,需要坚持并发展责任调查和技术调查并重的混合调查模式,加强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的调查和落实,保持专家组的相对独立性,加大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力度和科研投入,扩大专家队伍规模,提升事故调查专业性;规范调查流程,适度放宽调查时限,明确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估主体和评估结果公开的方式;加强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强化低级别事故调查的程序规范性和实质有效性,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理念,“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在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杨志军教授评价张海波教授的本次讲座“站位高、观点新、实践强”,王刚副院长评价张海波教授“研究领域既集中又多元,提出众多影响学界的理论命题”。随后张海波教授则就讲座中几位学生在应急管理及应急管理与去科层化方面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场丰厚的学术盛宴,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讲人简介:
张海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数据赋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承担CSSCI集刊《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执行主编,《Safety Science》特刊“Adaptation to Disasters: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客座主编,《Natural Hazards Review》副主编等工作。担任应急管理部《突发事件应对法》修改工作专班成员。长期从事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安全生产转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会矛盾化解等领域的实践中得到应用。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
学院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邮政编码: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院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