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海洋治理青岛论坛(第三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延展》视频会议如期进行。来自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贺鉴教授和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李雪威教授应邀参加此次论坛,并分别作题为《中非海洋合作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和《东北亚海洋全的构想与构建》的专题报告。本次会议的目的,是旨在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行动和理念上的运用和具体实践予以阐释,以增进对其的理解和认识,并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做出学术贡献。本期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孙凯教授策划和主持。
图1. 与会学者合影(左起孙凯教授、金永明教授、贺鉴教授、李雪威教授)
贺鉴教授从中国实际的行动出发,针对新时代中非海洋合作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作了严谨而细致的论析,并在演讲中指出从古至今的中非海洋合作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双方合作成果的取得不仅恵及中非内部,也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公共产品;而在新时代,中非在海洋合作方面也面临了诸多新的机遇。与此同时,贺鉴教授也指出中非海洋合作的具体领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认为针对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海洋政治合作中存在的分歧,以及中非海洋政治合作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中国可积极完善中非海洋政治合作运行的保障机制,层次性发展中非海洋政治合作关系。
图2. 贺鉴教授:《中非海洋合作及其相关法律问题》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贺鉴教授对中非合作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虽然疫情对非洲国家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并未削弱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内在动力。中非在携手抗疫中积累了更高层次的信任,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深化。特别是《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将为中非海洋合作提供极大助力,中非海洋合作也将更加推动非洲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实现。在建构中非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应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进一步加强中非海洋合作,推动双方“蓝色伙伴关系”的构建,打造南南“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样板,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新时代中非海洋合作将推动中非友好关系迈向更加美好的前景,为建构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球海洋治理做出重大贡献。
李雪威教授则从理论层面,首次提出了“东北亚海洋圈”概念的构想与构建。李雪威教授将东北亚海洋圈定义为:东北亚地区行为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按照一定规则,针对区域性海洋议题开展共同协商,采取集体行动,推动海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海洋治理模式,并将东北亚海洋圈从目标、功能以及地理范围三个维度阐述了东北亚海洋圈的具体定位,认为东北亚海洋圈包括东北亚国家(狭义层面)、北太平洋圈以及部分北冰洋(广义层面)的海域范围,其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要素,以此实现海洋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图3. 李雪威教授:《东北亚海洋圈的构想与构建》
在构建东北亚海洋圈的基础性问题上,李雪威教授则指出当前东北亚各国针对海洋区域合作的需求在普遍增加,各国对海洋认知的共识也在不断提升,同时既存的海洋合作也在日益密切,这些都为构建东北亚的海洋圈奠定了有效的基础。与此同时,李雪威教授也指出,当前构建东北亚海洋圈也存在区域意识尚未成熟、海洋权力和海洋权利观念存在差异、海洋合作机制严重缺失以及风险系数有所增加等挑战性问题。因此,构建东北亚海洋圈还应该不断打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创新性的机制平台,拓展海洋经济合作新领域,推动多领域的互补并进,以此促进东北亚海洋圈在未来的实现。
图4. 金永明教授对二位学者的研究做出点评
在点评提问环节,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金永明教授、孙凯教授、管颖副教授、姜秀敏教授、杨振姣教授,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雪和中国人民大学徐若杰博士研究生等都对贺鉴教授和李雪威教授的演讲做出了精彩的点评和提问。金永明教授指出,两位学者的学术报告和成果贯穿了历史、政治、法律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并对未来中非、东北亚地区的合作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就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区域和双边层面的实施和实践将带来有效的助推作用,相信经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带来共赢的效果,并为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本次会议在愉快气氛中闭幕,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通讯员:吕海洋(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1年4月16日
学院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邮政编码: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院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