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董志文:培养技能需要“双师型”教师

发布者:张亚健发布时间:2015-04-02浏览次数:10

“对于韩愈的《师说》,做教师的无人不知,但是要落在实处却很难,尤其是在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管理学院教师董志文认为,大学当前的专业课教育往往突出了“授业”,却忽视了“传道”和“解惑”。

  董志文认为,传道不只是政治思想课的责任,也是专业课教师的义务所在。他以自己讲授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为例对此作了阐释。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管理的方法和业务操作的技能,也就是所谓的“业”,如何与“道”相融合?他的做法是通过讲授旅行社界中外成功企业家的人生理念、经营宗旨,潜移默化地将“道”揉进去,让学生自己感悟;选择教学案例也是将“事”与“人”结合,让学生明白,有“道”之人才可有长久之“业”。“教师更要明白,‘授业、解惑’而不‘传道’,是‘小学而大遗’。”董志文说。

  “解惑”本是与“授业”密切关联的,但现实是教师上完课后很少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无暇为学生“解惑”。大学教材,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教材内容很多,课堂学时有限,教师基本按章节推进,有少许时间对当堂所学章节的内容“解惑”,而对学生跨越章节产生的疑问却无时间解决。对此,董志文有自己的应对方式:为每个学生设定一个跨越章节的选题,在开学之初通过邮箱发给大家准备,随着课程的进行,不断提高、完善选题内容,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问通过QQ群进行公开交流,其他同学也参与其中。最终,制作成PPT在课堂上由学生讲授,老师与同学点评、交流。再就是鼓励学生参加国内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申报与旅行社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OUC-SRDP项目,他充当指导教师。随着学生旅行社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解惑”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水平,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生要真正学好一门专业课,全凭课堂时间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说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那课后工夫就是学生进步的风帆。”董志文介绍说,修《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以旅游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为主,班级QQ群里除了主讲《旅游市场营销》的柴寿升老师,还有主讲《导游实务》的李平老师,这三门专业课知识的相关性强,相互交流可触类旁通,避免部分内容的重复讲授,更重要是老师知道学生“惑”在何处,课堂讲授有的放矢,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课堂讲授与实验室模拟操作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但“绝知此事要躬行”。董志文的做法是让学生设计“青岛主题一日游线路”,我和同学对每条线路提出改进意见,完善后的线路在QQ群内展示,优秀的线路设计在课堂上公开评判;并鼓励学生利用周末亲身体会感兴趣的线路,将亲身体验后的感受在QQ群内发布。

  董志文说,教书育人是一个良心活,不能以职业化的、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标准来衡量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投入。教师在课堂上应是“良师”,高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在课下应是“益友”,无私关爱学生,“我一直认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学生是‘主角’无需争议,‘因材施教’的理念早已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师徒’定位也突出‘徒’的主体性,当代有一定影响力的教与学的‘法学观’和‘产业观’颠覆了这种定位,我是坚决反对的”。

  技高者为师,德高者为范。董志文对教师是怎样定位的呢?“专业课教师应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他认为,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只会说不会做的专业老师不是好的专业老师。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是为旅游事业提供高水准人才,要求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

  对此,董志文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每年寒暑假他都会放下大学老师的“身份”去旅行社“锻炼”,甚至以“地陪导游”或“全陪导游”的身份为旅行社带团。课堂上讲到的一些案例也是他亲身体验的,自然比网络上下载的资料更为“鲜活”。

  在2014年秋季学期的本科课程教学评估中,董志文老师主讲的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获得“优秀”。(金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