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言论皆阐释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博”与“专”的结合,积极开展“名家进课堂”活动,不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仅2014年一年,学校通过延揽名家、外聘师资,就开设了中国花鸟画、古琴和柔道三门通识课程。三年时间里,这三门课程的发展建设情况如何?育人成效怎样?未来之路如何规划?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些开在海大园的特色通识课。
谷宝玉先生在给学生讲解中国花鸟画绘画技法
学百家法 走自己路——花鸟画里绘人生
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教学楼经常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在给学生讲解绘画,从构图,到调色,再到下笔……老人不厌其烦地演示,学生们围拢在他的周围,看的仔细、学的认真,甚至有学生掏出手机把老人绘画的全过程记录下来,用作课下揣摩研习的教程。这位老人就是《中国花鸟画绘画技法》课的主讲教师谷宝玉先生。
在海大学子眼中,谷宝玉是传授绘画技法的教授,是和蔼可亲的长者,在中国画界他更是位令人敬仰的大师。早年他曾跟随我国著名画家李苦禅、王雪涛学习绘画,是齐白石的第三代传人,目前担任青岛中国画研究院院长。2014年7月初,谷宝玉正式受聘中国海洋大学,与谷鹏、王军、左华昌、耿俊萍等教师一起讲授《中国花鸟画绘画技法》这一通识教育课程。
“画院招收的入室弟子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以提高为主;海大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则以普及为主。”谈及在海大讲课和在他的绘画工作室带徒弟的不同,他如此概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画这一民族瑰宝,也希望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花鸟画的绘画技法。”
作为齐白石第三代传人,在课堂教学中,谷宝玉秉承老一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祖训,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六法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教导学生,既要有所传承,又要创新突破。他把这归结为“学百家法,走自己路”,并将这8个字装裱起来张贴在海大的中国画教研室内。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谷宝玉奉行“交朋友”的原则,“课堂上我教你学,课下彼此是朋友。”他说,只有感情上融洽了,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了。作为一名画家,谷宝玉社会活动较多,但即使再忙,他也会按时上课。据和他一起上课的王军老师回忆,2015年9月,受四川画院邀请谷宝玉出席一场文化交流活动,对方希望他多住一晚,再多画几幅作品,谷宝玉谢绝挽留,于当晚11点赶回青岛。“尽管有我们4位老师在这里给学生上课,但他依然放心不下,必须亲自到教室。”王军说,“看见谷老师这样认真,我们更不敢有一丝懈怠。”
谷宝玉先生画作
“这真是零基础的学生画的吗?我不敢相信。”2016年4月13日,学校党委书记鞠传进在参观学生优秀作品展时,对同学们历经一学期学习所掌握的绘画技艺给予赞叹。自2015年以来,这样的画展,已经举办了四届。“一是想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他们一点鼓励和信心;二是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给学校一个交代。”谈及举办画展的初衷,谷宝玉这样说。历经两年多的积累,这一开在海大园里的画展已小有名气,不仅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还吸引了青岛、潍坊等地的绘画爱好者前来观看,甚至有美术画廊愿意以每张一两百元的价格收购学生的作品。看见学生绘画技艺不断提升,高兴的不仅是老师和学校领导,还有家长。参加该课程学习的高洁同学在母亲生日时,画了一幅寿桃以示祝福,“看见我的礼物,妈妈很开心,夸我画的好。”类似的故事,学生喜欢和谷宝玉等任课老师分享。
除了传授给学生绘画的技巧以外,谷宝玉和他的团队还关心学生的生活,于点滴中传递着为师者的关怀与温暖。这一点,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的张璐同学深有感触。“学生上课总是伏在桌子上,感觉很吃力。有一次,在微信的聊天中我得知孩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时都疼得下不了床。”左华昌说,“我就把这一情况向谷老师做了汇报,王军老师帮着联系了部队疗养院的专家免费给学生做复位治疗。”“左老师开车带我去治疗,真的很感动,那是一种他人救我于水火之中的感觉,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张璐说,经过3次治疗她又可以和往常一样上课学习了,2016年大学毕业时,张璐被保送到武汉大学继续深造。武汉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建有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在武汉大学选拔中文教师时,张璐报了名,当面试人员问她会什么传统才艺时,她拿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面试人员也没让我现场演示,只是问我学习了多久,跟谁学的,就顺利通过了面试”。她也赶紧把这一喜讯告诉了远在青岛的老师们,“听到这一消息,为学生感到高兴,也证明了我们的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有帮助的。”谷宝玉说。
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学生不仅更加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喜欢和这门课的老师们聊天,甚至会三五成群地跑去谷宝玉的中国画研究院拜访。尽管毫无准备,但每当有学生来,谷宝玉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给予热情接待。“谷老师您顺利回去了吧?今天非常荣幸,非常开心,您陪我们聊天,送给我们画册,请我们吃饭,还亲自开车送我们回来,老师您真好!谢谢老师!”谷宝玉说,在他的手机里类似的信息还有很多,出于安全考虑,他把学生送回来,学生反过来又关心他的安危,“我们的学生太懂事了,也很可爱”。
从2014年秋季学期时的两个班不到60人,发展到现在的8个班200余人,这门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有的学生选不上课就来旁听,甚至已经结课或者毕业的学生也会继续跟着学习。郑瑶琦是2012级的学生,自2014年秋季学期便在谷宝玉的课堂上学习绘画,时至今天已经两年半了。“我以前很少和人交流,见了老师就紧张。花鸟画的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一对一的给我指导,鼓励我,使我变得自信,性格也开朗起来,并善于和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了。”她如此阐述自己的变化。2016年夏天,大学毕业时,郑瑶琦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在选择去外校还是在本校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本校,“在海大可以继续学习绘画,我也决定将来找一份与此有关的工作”,这是她对这所校园恋恋不舍的理由之一。
在《中国花鸟画绘画技法》的课堂上,学习绘画的不仅是海大的学生,中国海洋大学的部分教师,以及在青岛大学执教的外籍友人也慕名而来学习。谈起两年多来,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谷宝玉说:首先感谢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把这一门课引入海大,也感谢与他共同执教的整个团队,这份口碑和荣誉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还要感谢同学们对他们的信任。
谈及课程的未来发展,谷宝玉的脑海中有着一幅清晰的蓝图,“要尽快把教材编写出版出来。花鸟画的教学已经完善成熟,今后要考虑增加山水画、人物画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详细地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
古琴课教师赵霄鹏在课间指导学生练琴
琴之为器 德在其中——古琴声声在海大
“琴”字,自三皇五帝时代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皆指的是‘古琴’,后来西洋乐器传入中国,渐渐有了更广泛的代指。”2016年12月15日下午,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教学楼里,青岛古琴家协会秘书长张林向记者讲述起古琴这一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史。而之所以能在海大园里见到张林,源于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中国海洋大学《古琴学理论与实践》课的主讲教师。
此前,张林所任职的青岛古琴家协会与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2014年秋季学期,在学校深入实施的“名家进课堂”活动中,决定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古琴”这一艺术通识教育课程。“我们和艺术系探讨更深入的合作时,把报告提交到学校层面,校领导建议面向全校学生开一门古琴的选修课”张林说,就这样在崂山校区的校园里响起了悠悠古琴声。
古人把“琴棋书画”奉为文人四艺,“琴”位列其首,被视为大雅之乐,又称为道德之器,弹奏它可以陶冶情操、锻炼心性。但这一高雅艺术,在进入海大的初期却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预设的30个名额都没有报满。“2014年秋季学期开课的时候,错过了学生的最佳选课时机,当时大部分学生把课都选好了;学生对这一乐器还是不了解,许多人把‘古琴’当成‘古筝’了,认为这是女孩子弹奏的乐器。”张林说。他依然记得,第一学期开课时,分管教学工作的李巍然副校长进入教室的第一句话“怎么都是女孩子啊!”张林说,“琴、筝不分,更说明了‘古琴进校园’的意义重大”。
来海大之前,张林已在青岛六十六中学、嘉定路小学开设了古琴课程,但是面对大学生这一新的施教对象,他在教学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考虑到学生在课下没有充分时间练琴,而且只有32个课时,张林觉得,学生能把基本的指法学会,并能弹奏一个简单的曲子就不错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上到第16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把指法都掌握了,“学生的悟性很高,稍微点拨就会。”张林说,他和另一位任课教师赵霄鹏商议后,调整了教学目标,并添加了新的教学内容。“会弹奏《仙翁操》是及格,能弹奏《酒狂》就是优秀,最后还加了4节斫琴工艺的理论课。”古琴体现着中国古代漆艺的至高境界,在张林看来,对于斫琴工艺的讲解,不仅能告诉学生古琴是怎么来的,也蕴含着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传承。
钢琴、小提琴大多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练习,而古琴更适合从高中阶段开始学起。“古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太小的孩子对理论不感兴趣,也理解不了,只能在技巧上练习,但是提高比较困难。”赵霄鹏说,大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上手快,掌握了基本的指法后,很快就能弹奏曲子。张林和赵霄鹏都属于“九嶷琴派”的第四代传承人,在教学中,他们却没有把学生锁定在自己的门户之内,而是给学生讲解不同派别的演奏风格,多方借鉴。“人们关注流派,多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 赵霄鹏说,古琴流派间的差异更多表现为演奏指法、风格的不同,同一首曲子,不同流派皆可演奏,各有各的特色。
不知不觉间,已经有近300名海大学子完成了古琴课的学习,在他们的口耳相传中,这一课程越来越受欢迎。“你来课堂的时候,女生多,现在男生也多了。每学期没报上名的,来旁听的也坐满了。”张林在发送给李巍然副校长的短信中这样写道。他们还为这一课程编写了内部教材——《琴学理论与演奏》,为了方便学生课下练琴,张林还把教室的钥匙交给班长,每周一、三晚上由学生自学。“我们的学生很自律,不仅课上认真学习,课下也严格要求自己。”考试通过的学生,张林不仅给他们对应的成绩,还为每人准备了一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四级)。据赵霄鹏介绍,有的学生在课上培养起兴趣后,并没有放弃学习,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目前已经达到十级演奏水平。
在这一课程的带动下,在张林和赵霄鹏的指导下,学生自发成立了“海大琴社”,在课余时间进行古琴技艺的交流与学习。“因为学校距离市区较远,对学生的指导还是不太方便”谈起面临的困难,张林说,结课后,有一些想进一步提高深造的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甚至个别学生会跑到华阳路的青岛古琴家协会去请教他们,但是这种方式不经济,学生来回跑也不安全。
“海大开设古琴课,也响应了国家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提议,这一点,我们在全国高校里面是先行一步的。”张林说。着眼未来,他希望在教学之余,为海大选拔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古琴演奏团队,对内丰富活跃校园文化,对外树立学校形象,提升海大知名度。“在其他兄弟高校开始谋划‘古琴进校园’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花结果了。”张林说,力争打造一个品牌,使我们的古琴教育继续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柔道课教师刘霞在给学生做动作示范
精力善用 自他共荣——大学校园里的柔道馆
“老师是个大牛,得过金牌,脾气很好”、“这是我上过最难的一门体育,但这门课很充实”、“上课学动作,就是有点累,老师人超级好”……在百度搜索框输入“中国海洋大学柔道”这一关键词,会看到许多诸如此类的评语。而发帖者评论的焦点都与自2014年春季学期始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柔道”有关。3年时间里,令无数海大学子对这门课程产生好奇之心和向往之情的除了“柔道”这一独特的运动项目外,还有这门课的任课教师。
2004年夏天,在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25岁的青岛姑娘刘霞获得了柔道-78公斤级银牌,从此被更多的人所熟识和关注。在2007年、2008年她不负众望,又分别获得了世界柔道团体赛冠军和德国柔道世界杯冠军。2009年,在获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无差级别冠军后,她选择了退役,离开了相伴15年的国家队。在竞技赛场上退下来的刘霞,并没有离开自己的专业,“对这个项目还是热爱、喜欢,有感情。”刘霞说,在教练徐殿平的指导下她选择继续从事柔道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工作,而“柔道进校园”便是这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4年,在中国女子柔道队教练徐殿平和中国海洋大学领导的积极协商与共同努力下,决定把“柔道”这一特色体育项目引入中国海洋大学,设为体育课,并在崔永元非常道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一座柔道馆,以任课教师刘霞的名字命名。“中国海洋大学刘霞柔道馆不对外招生,只为海大的教学服务,致力于在青年大学生中推广这一运动”,刘霞表示,柔道这一运动项目,在青岛的小学、中学推广得还不错,但在大学开设柔道课,海大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从教学场地的选择,到房间的设计与布置,再到服装的购买和垫子的铺设……各个环节刘霞都亲力亲为。2014年春季学期伊始,同学们迎来了海大园的第一堂柔道课。根据学校以往的体育课开课惯例,新学期第一节课学生会在运动场集合,就在刘霞把学生领去柔道馆上课的路上,港航专业2010级的杨洋同学拦住了她。“我早就听说学校新来了一个世界冠军教柔道。那天我刚好下课,看见刘老师带着一队学生走过。”杨洋说,他向刘霞表达了想和她一起学柔道的愿望,但是他没选上这门课。“刘老师热情的欢迎我来上课”。毕业后,杨洋去了重庆工作,但依然没有忘记海大的柔道课,2016年12月12日,他利用回青探亲的机会,专程到海大看望刘霞老师,并跟着老师又上了一次柔道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霞的柔道课越来越受学生喜爱,但名额有限,选不上课的学生就想方设法找到她的手机号、QQ号或者微信号,希望去旁听这门课。“这些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欢迎他们来上课”。
“精力善用、自他共荣”是柔道运动倡导的精神理念。刘霞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理念,“这比让他们学会几个技巧,几个动作重要的多,这也是柔道进校园的目标之一。”柔道是非常重视礼仪的,讲求“以礼始,以礼终”,即使面对对手也要心怀敬意。教学中,刘霞也十分侧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上课前,鞋子都要摆得整整齐齐,进入场馆要行礼,见老师要行礼,与搭档配合要行礼,课程结束后要行礼……有学生做的不到位,刘霞就会让他们重新做。“后来,不用我监督,他们也会自觉地把鞋子摆成一条线。许多同学在选修这门课后,变得更加懂礼貌、感恩,也更加自信和勇敢。”刘霞说。
在海大讲授柔道课的3年里,给刘霞的感受是,学校层面重视这门课的发展建设,学生的悟性也很高,对柔道的动作要领掌握较快,只是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个别同学在灵活性、协调性方面稍微有些不足。对此,她及时的进行总结,并修改教学方案,着重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也在帮助我进步。”有时,刘霞也会发现一些适合练习柔道的“好苗子”,忍不住去夸赞说:“你这身体太适合练柔道了,你如果年龄小的话,我一定推荐你去练柔道。”这样的学生,她会引导他们在大众柔道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基于对这门课程的喜爱,2015年学生自发成立了“海大柔道社”,刘霞也乐于对他们进行指导,在完成每周一、二、三、五的教学任务后,在周四下午陪社团的学生练习。“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我会来指导。学生那么喜欢,我发自内心地想去指导他们。”为了培养学生对柔道的兴趣和爱好,刘霞也积极地建议和协助学生参加各种柔道赛事。2015年8月,第二届青岛沙滩柔道赛举行期间,虽然正值暑假,刘霞还是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海大的同学们。最终,中国海洋大学有4名同学参赛,并收获了一银、一铜两块奖牌。“成绩倒是次要的,重在参与,关键是学生爱好这项运动”,刘霞坦然的说道。
对于学生在网络上对这门课的评价,刘霞也部分接受,“要说难,我承认这门课确实比较复杂,既要求有速度和力量,还要做到灵活和协调。”至于有学生反映的“累”,刘霞笑笑说:“如果上一堂体育课,身体一点反应也没有,那就不叫体育课了。”
“我很喜欢海大的氛围,也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过程。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渴望与探索,也激发我特别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给他们。”“我希望有一天,创建一支‘中国海洋大学柔道队’,为学校争光,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大,了解柔道运动。”刘霞说,这还只是她的一个初步设想,真正付诸实施,还需各方的协调与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