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5日,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本年度获得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学者名单。中国海洋大学2003届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梁鑫峰获此殊荣。该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奖励在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本年度获奖者共126位,分属化学、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等8个领域。每位获奖者将获得65000美元的奖金。
梁鑫峰,男,山东淄博人,1999年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原海洋环境学院),就读于海洋科学专业。2003年~2006年,在田纪伟教授课题组读研究生。在海大的日子,梁鑫峰重视基础课程,本科四年间,他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均在班级名列前茅。通过参与田纪伟教授课题组的工作,他对科研有了切身的认识,并逐渐树立了以科学研究为事业的志向。在海大接受的扎实的基础教育为他日后在硕博阶段的求学和研究打下了良好开端。
2007年,梁鑫峰踏上了赴美国求学的道路,他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2012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世界著名海洋学家Carl Wunsch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初开始,梁鑫峰在南佛罗里达大学海洋学院任助理教授。他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尺度涡对深海物理、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影响,以及海洋的热量、盐度和生物地球化学要素的垂向输运。这两个方向都与海洋的上层与深层交换相关,并和气候变化研究紧密相连,尤其是对于研究深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相应有重要意义。
梁鑫峰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中尺度涡与多种深海过程的关系。尽管中尺度涡和多种深海过程都被独立的研究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被讨论。他敏感的意识到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分析卫星高度计和多种深海现场观测资料,提供了两者相关的直接观测证据。他的研究表明,在大洋中脊附近,中尺度涡可以影响到几千米深海底附近的环流、内波以及混合过程。此工作对于很多领域,如海洋生物以及气候变化,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中尺度涡和深海环流的关系表明中尺度涡可以影响到大洋中脊热液出口处特殊生物群落的传输。另外,中尺度涡本身很可能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因此此项研究也指出了一种新的气候变化信号传递到深海的途径。
梁鑫峰的另外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垂向的热量和水团输运以及相关的动力过程。通过分析ECCO,一套新的海洋再分析资料,他发现了深海水团返回上层海洋的新途径。这个新的途径不同于传统的强调混合过程且忽视空间不均一性的观点。梁鑫峰的研究揭示了高纬区海洋“垂向管道”(强上升流和下降流)的作用,且突出了南极绕极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可能会改变现有的大洋子午向反转环流的观点。
梁鑫峰在职业初期已经在海洋和气候领域主流杂志发表了近20篇文章。从2016年起,他陆续收到美国各大机构的研究资助,其中包括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以及墨西哥湾研究计划 (GOMRI)的资助。2018年年初,他又被斯隆基金会授予2018年海洋科学领域的斯隆研究奖。
通讯员:曹娟
2007年梁鑫峰参加东太平洋大洋中脊科考,图为梁鑫峰在深潜器Alvin号里。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