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广博雅教育理念,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落实“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和通识教育中心于2018年6月22日-23日联合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坊,来自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十所高校40余名教师参加工作坊,与行远书院授课教师共同探讨通识教育精神,共享行远书院实践经验,交流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本次工作坊分为论坛和课程设计研讨两个阶段。
6月22日上午,钱致榕教授在论坛上就通识教育理念、课程建设经验与参会教师进行了分享。钱致榕教授表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而一个社会的发展就取决于人才的素质。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及高校教育现状,钱致榕教授强调,必须发展通识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未来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而开设高质量的通识课,必须跳出“给理科生开一些文科的课”“给文科生一些理科知识”的思维;“通”就是要跨领域、跨时空,“识”是见识、胆识、判断,好的通识课程必须是大口径的,能为学生提供宏观知识框架,并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终生自学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随后,钱致榕教授分享了行远书院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钱致榕教授强调,开设一门通识课首先要明确开课目的,要考虑是否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并且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行远书院课程的检验标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这就要求每一门课都是一场思辨之旅。而学生要学到东西,必须保证时间的投入,书院学生每周在一门书院课程上需要投入约9小时:课前预习阅读3小时、小组讨论1小时、课程讲授2小时、课后反思巩固3小时,以此强化学习效果。行远书院经过三年的探索,目前共开设大学之道、宇宙大历史、日常物理、世界文明史、全球化与人类社会、数学天文与物理、大海洋和行远专题八门课程,并建立起12人的教师团队和6人的行政团队。钱致榕教授说,在书院,教师是灵魂,行政是肢体,不论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投入非常多精力为书院的教学工作服务,真正做到了“把职业当志业”。
谈到未来的工作,钱致榕教授说,行远书院愿以工作坊及教师交流或交换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中,为当前的本科生教育做出贡献,使大学重新找回灵魂。
6月22日下午,中国海大物理海洋学教授、83岁高龄的侍茂崇老师谈到教授“大海洋”课程的经验时,直言这门课对他来说并不轻松,这是体现海大特色的通识课,要把所有地球学科的知识融合进去,并且通识类课程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把复杂的知识和道理简单地、有趣地表达出来,才能够吸引学生。“世界文明史”授课教师邓红风教授在分享时说,历史课在通识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课要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学会从历史中看待现在的问题;而历史类通识课的难点之一是授课教师不仅要懂历史,还要懂很多其他方面的人类知识。邓红风教授在三次开设“世界文明史”的过程中,都会结合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各领域最新的研究发现对课程内容作调整,以保证教给学生的是最新的知识。书院“大海洋”课程授课教师赵栋梁教授,“行远专题”课程授课教师钟月岑教授,“数学、天文与物理”课程授课教师高翔副教授,“日常物理”授课教师马丽珍老师分别就各自所承担的书院课程作了分享。会上,行远书院教学秘书魏如慧介绍了书院招生、讨论课、小助教制度等具体情况。
钱致榕教授和与会教师交流研讨
6月23日,8位来自一线的通识课授课教师展示了自己的课程设计构思,钱致榕教授、钟月岑教授、魏如慧与参会老师对不同领域通识课程的设计方法,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在这些讨论与交流中,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充分落实在对课程的实际设计建议中。
中国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郑鑫老师首先分享了“漫画创作与鉴赏”课程设计与“看懂中国画”的课程构想;中国海大外国语学院尹玮老师分享“见微知著—当V电影遇见微设计”课程设计;南开大学张春玲老师分享“IYPT,学习物理新思路”课程设计;南开大学吴静老师随后分享了课程“通用+非通用试点班英语”的设计思路和实践经历。
在课程研讨的后半段,青岛大学浮山书院卢文丽老师,中国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瑞芳老师、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黄继锋以及外国语学院任东升老师分别分享各自课程的设计思路,每一门课程皆从实践的角度思考如何做到“通”与“识”,如何使课程从原本以知识传授为主调整为使学生学有所获为主,强调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讯员:赵琪 魏如慧 图:赵琪 路越
参会教师在行远书院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