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让“学在海大”更具魅力:校长与学子课堂论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15浏览次数:674


  
“真没想到‘形势与政策课’可以这么讲,真没想到校长讲课是这样的,真没想到校长这么平易近人!”6月14日下午,崂山校区7218教室的“形势与政策”课下课铃已经敲响,坐在教室最前排的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16级的臧虎临同学还沉浸在课堂内容里若有所思。这堂别开生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不是同学们平时的任课老师,而是校长于志刚教授,他为全校各院系近400名本科生代表围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这个主题,讲授了一堂题为《让“学在海大”更具魅力——与同学们讨论面向未来的学习》的专题课。学校
教育系主任王海涛担任本堂课的助教。


  于志刚的讲义共分为“我们的海大”“学校的努力”和“同学们的思考与行动”等3个部分。在讲述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沿革、历史贡献和特色优势时,于志刚与现场同学分享了6月12日上午,他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的情景,谈了自己对总书记“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体会。


  在讲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学校建设目标”“重点建设五个学科群”等内容时,于志刚强调,一流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一流的人才培养能力,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最关键要素。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


  于志刚指出,近些年来,“学在海大”的内涵已拓展为“学习在海大,创新在海大,成才在海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从“以教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学科、新业态、新的生活方式乃至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深刻改变着人类学习、生产和生活的同时,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益凸显。本科知识体系需要重构、学习方式也需要变革。


  于志刚现场推荐了翻译家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现场学子说,大学生,知识分子,应该每天都读书,这跟人每天都要吃饭是一样的道理。读书的过程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汲取思想营养、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选择了一本好书,就是选择了和一位伟大的思想者、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人分享他的思想和人生。


  “我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只能做最好的自己。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受益终生的兴趣。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来迎往之间匆匆度过一生。”“能体味思想的乐趣,做事便无所谓毅力与坚持,做什么都乐在其中。”“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于志刚还摘录了知名媒体人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中的精彩片段,在大屏幕上与大学生们分享。

校长学子课堂论学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影响学习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因素有哪些?一名一流大学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学习能力”“对于成长成才,学校还应搭建哪些平台”等五个问题与校长展开对话互动。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5级尚进同学第一个提问,她一口气提了两个问题。“一开始我有些紧张,表达有些不连贯,但是一看到校长鼓励的眼神,我就充满信心了。”


  工程学院的王星权是应届毕业生,她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2015级的牛小宇问的问题有点“冲”,“提问完我有点害怕,感觉有些唐突。但看到校长在认真地记录,并不时会意地点头,我就释然了。” 


  海洋生命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4级的张天琦在鱼山校区的直播互动教室通过远程视频视听了整堂课,并参加提问。他感慨地说:“我既惊喜于能亲耳聆听校长讲课,又感受到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亲和感人的授课风格,尤为打动我的是校长为我们讲解的学习的动力:要做主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而非‘佛系青年’或‘小确幸’,不仅要为自身成长成才而努力,也应为肩上的社会责任感而奋斗。这让我感觉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更增添了一份为中国海大增光,为祖国增光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文/图:金松


校长学子课下交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