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上午10时许,第三节课的上课铃还未敲响,崂山校区教学楼7区能容纳150人的7101教室已座无虚席,不时响起笑声和掌声。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付欣老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校长于志刚教授作为这门课程的“助教”,在课堂上讲授“职业理想与大学生活”,与修读这门课的大学生一道畅谈职业理想这一话题。
在讲课环节,于志刚首先和同学们一起简要回顾了王付欣老师讲授过的有关“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点,接着从确定职业理想的几种途径、职业理想与大学学习的关系、职业理想的时代特征和可变化性、职业理想的实现四个方面,谈自己对职业理想的认识。他向同学们讲述了“马克思立志消灭私有制”和钱伟长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学造飞机和大炮”而弃文从理的两个故事,并重点引介了钱伟长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作的一段表述:“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于志刚说,钱伟长先生对他所从事专业的热爱,本质上是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这是一种更加崇高伟大的爱,也是支撑他一生奋斗不息的强大动力。
于志刚说,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认清时代发展的大方向。树立职业理想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要对自己的素质、性格、特长、能力、潜力等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应坚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市所需”的原则。
讲授到“职业理想与大学学习的关系”这一内容时,于志刚指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必备的,是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基础,他还以“中国海洋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的相关数据为例,说明了“大学生学习的专业与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相关性很高,也是职业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同时他指出,专业教育的意义主要在于“用”,海大的本科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即一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培养创新创造的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即使同学们努力学习各种已有的专业知识,拥有千百种专业技能,也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未来,所以大家不能做“千手观音”,而必须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完整的“人”,做有智慧的“人”。
谈到职业理想的实现时,于志刚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指出,职业理想要根据个人兴趣变化、自身和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等因地因时调整与完善,还要注意 “融入主流”,自觉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他强调,要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关键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他引用王付欣老师课件中的这段话勉励同学们要将理想付诸行动,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与实践:第一,每日读书。读书是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要每日读,养成习惯,不要给自己借口,这样日积月累,就十分可观。第二,以“学习”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做事要少而精。不做则已,做则认真,要持之以恒,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钉钉子精神”。这样的好处是每做一件事都有提高,会养成认真、扎实的做事习惯,并逐步形成个人的“品牌”、积累自己的社会信誉。
讲课过程中,于志刚还向大学生推荐了《零边际成本社会》等书籍。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针对大家提出的专业认识与职业发展、职业理想与个人兴趣、理想追寻与家庭期待的矛盾、大学生活与理想规划、职业规划与未来迷茫、就业与读研的纠结、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问题,于志刚都一一解答。解答过程不时出现“人生就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等金句以及“佛系青年”“小确幸”等网络流行语言,引来学子阵阵掌声和会心笑声。财务管理2015级李俊彦同学是互动环节第一个举手提问的大学生。她本来没有选修这门课,但是听到校长要来讲思政课的消息,再加上自己最近正和家人在要到基层就业还是继续读研深造的问题上僵持着,就跑来“蹭课”了。听了校长对她问题的解答,李俊彦表示,校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都说“您”“请坐”等话语,如至亲长辈一般循循善诱,提醒学生尽早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对大学阶段和长远的人生作出合理规划,这使他们受益匪浅。
ACCA2017级林钰涵自始至终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生怕漏下每一个细节。“最初我以为校长上思政课是来‘讲大道理’的,没想到却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世界,也让我对海大的教育模式、特点和整体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有了不少新的想法。思政课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血有肉,有吸引力!”她说。
整堂课两个小时,课间休息时间也因为同学们的强烈要求被取消。下课后,还有不少大学生不愿离开,围着校长要求合影,或排队索要签名和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