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我们组SRDP的85后年轻女老师略带几分神秘和骄傲地对我们说:“我们课题组的大教授周建峰老师啊,是一个很神奇的老师,看起来话不多很严肃,但当你向他问起一个关于科研的问题,他的话匣立刻打开,如数家珍,十分热情,感觉可以说个一天一夜不停歇。一年365天,除了外出开会和过年,周老师基本都在实验室。每天不是坐在电脑前看文献,就是追着学生看实验结果数据。”
周建峰老师其实我是熟悉的,学院的学生小圈子里传播过一张他的背影照片。炎热的夏季学期,一连四节专业课被安排在空调坏了的旧教学楼,周老师讲起课来也是一刻不停歇。每周两次周老师的后背都会被汗水湿透,浸湿的衬衣格外显眼。专业课堂上,他旁征博引,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引出学科历史和轶事;邀请和接待迷茫的本科生的专业咨询,喝茶谈人生,爱惜和渴望人才的同时他也乐意为学生写一封保送外校的推荐信;每一个接触过周老师的学生,都有机会听到他充满激情地介绍实验室,介绍他们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我们都能感受到周老师的满足,也能体会到他对科研的热爱和永不停歇。周建峰老师是一个平凡的科研工作者,真正了解过后,你会发现他的骨子里还藏着一个有趣的、追随科研的灵魂。
周建峰老师2009年起在医药学院任教授。“我是河北人,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生物系,以为会去野外观察动物,识别动物,做动物分类,结果发现我所学的生物技术是学习微观的东西,在细胞里做实验。”一个机缘巧合,一次充满男孩气息的误会和选择,让周老师走上了这一条看似枯燥,但对于他来说妙趣横生的科研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他逐渐感觉到了生命的奇妙。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学和研究条件较差,想越过书本探究更多样的生命的他,选择了当时主要研究鱼、虾、藻类等生物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学了当时较流行的一种技术——分子marker(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种)。这一技术比较偏应用,‘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我到了科学院当助理研究员,希望从实践中丰富我的理论知识。”
“我觉得我也很幸运,成长在一个科研环境开放的时代。”利用国家对专门人才的大力支持,2006年到2008年,周建峰老师前往美国深造。他回忆,当时国内外研究条件的差异带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国外的仪器和试剂几乎都是一次性的,而国内研究人员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对瓶瓶罐罐的冲洗和对试剂的配制上。在国外的这三年,周老师几乎从头学习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研究的方向也彻底变化,与模式动物斑马鱼的接触使他的人生又产生了一次转折。如今周老师的研究方向转变为利用斑马鱼为模型开展分子医学生物学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筛选和鉴定在胚胎早期和疾病中发挥作用的新的调控因子,主要针对新生疾病以及与Wnt信号通路相关的结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并建立相关的斑马鱼疾病模型以期应用于活性化合物筛选。
作为老师,周建峰对学习生物、化学相关专业的同学们在出国深造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我不太建议在研究生阶段出国。现在国内许多研究院的水平和国外相差不大。在国内,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而在国外博士才是主力。所以在国内,同学们能得到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且,突变的语言和生活环境会给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有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我觉得这些希望走科研道路的同学们能在国内让自己更成熟了之后再出国。”
周建峰曾经在2009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的称号,他对自己获奖有着别样的理解。“这个称号是对我前期工作成果的一种肯定,把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分享出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有些旅行爱好者一样一天走四五万步都不觉得累,我也热爱我的工作,不觉得累。”对于周建峰而言,科研就是一场漫长的趣味性探索,他总是那么的不知疲倦,也总能从中获得快乐。尽管有时候工作遇到瓶颈、难以突破,他也从不会轻易放弃。他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这两个字指引着周建峰在学术研究上的道路,也同样指引着广大的莘莘学子们未来的方向,给了我们坚持的动力。
对于老师来说,授课和研究是相互促进的,对于学生来说,教育和科研也是相互促进的。周建峰在学院里主讲细胞生物学,介绍细胞的“一生”——增殖、分化和死亡。这门课理论很多,应用性强,实验室条件有限,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生动的联系起来成了课程的关键。讲课时的他总是那么的慷慨激昂,颇有一番挥毫“指点方遒”的畅快洒脱,讲到关键点时又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的绝不含糊。因此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周老师的课真的很有意思。”与此同时,他也收获了许多吐槽:“讲课时总是不讲‘重点’。”这也是周建峰上课的一大特色。他与科研融为一体,本科阶段重点考察的理论概念往往一带而过,反而把很多从科研上了解到的新的结论,一些更深层、更前沿的知识作为上课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介绍更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老师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及放大量相关的图片视频,每一次讲课,不仅坐在讲台下面的同学意犹未尽,老师自己也意犹未尽。“有问题的同学,一定要来找我。”每次下课前他都会嘱咐再三。“我们在争取将课堂和实验室变成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同时又不是温室,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共同进步。”
“在有限中求无穷,便是我们所能有的自由”。周建峰坦然面对生活,勤恳对待工作,执着专注科研,在思想所能达到的领域,在大脑所能触及知识殿堂,不倦地追寻着生命最崇高而精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