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邓晓辉:以“十倍知识”做好教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1289

image.png

    从文学到经济学,从中文系到工商管理系,邓晓辉经历了两个不同学科的熏陶,“传道、授业、解惑”是他所一直秉承的教学原则。如今从教已经有10个年头,邓晓辉也在始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获益。

工商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在这方面,邓晓辉觉得学生热情都很高,并且能够有很好的项目创意,但结构化思维和专业化表达的能力比较欠缺。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进步,获得足够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邓晓辉有意识地将贴近实践的思维和表达训练有机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并给学生们提供精细化的辅导,让他们在课堂内外获得足够的锻炼机会。

  和学生的互动让邓晓辉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乐趣。“互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个复杂的过程。”初上讲台的他,身上还有点学生气息,学生们也对他有亲切感,师生互动是“自发”的。这种感情弥足珍贵,但作为教师,如果满足于此,是“不合格的表现”。因为,和亲近的学生互动多必然导致和其他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而这样不利于全体学生发展。于是邓晓辉逐渐改变了自己和学生的互动方式。以前的他从来不点名,可是后来他发现“不点名是不可能认识学生的”。现在的他秉承“有教无类”,要求自己能通过点名、通过课下的交谈和线上交流在6周的时间内能够记住大多数学生的名字,和学生多多接触。“当学生觉得老师能记住他的名字,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事实上,从‘匿名’到‘有名’的差别是很大的。”

  这一点小小的变化,让邓晓辉体会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明显改善。

  当谈到独特的教学方法,邓晓辉说,他是从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得到了启发。当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他有醍醐灌顶之感。“为了讲好一节课,教师的相关知识储量要达到这节课所需知识的十倍以上”。其实,有一两倍的知识就可以应对教学,但要把课上好,十倍知识的要求并不夸张。以“十倍知识”做好教学,是邓晓辉努力实现的目标。

  经过10年的课堂洗礼,他从一开始的“生怕内容不够讲”到“总是讲不完已经准备的内容”,终于发展到能够在知识储备中调取自如,从容把握授课内容和节奏。“这是个慢慢成长的过程,不仅知识在递增,教学经验和热情也在积淀”,邓晓辉说。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能够让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学生专心听课,这是极大的考验。邓晓辉认为,形式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学内容,这也正是“十倍知识”的价值所在。无论内容、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三年前的讲义,当时觉得已经很不错,但现今看来远远不够好。这就是进步,这种进步来自学生给他的动力和压力。随着教学和学习的环境改善,对“十倍知识”的要求也有了新内涵,不再局限于课程知识存量,而是更多体现为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还包括和学生共同学习、虚心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媒体发展,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外界因素越来越多,相应地对老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于我来说,就是要不断地反思,我讲授的内容能不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能不能对他们产生实质性的帮助。”邓晓辉说。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掌握了更广泛的信息来源,一些学生可以通过网课或者高质量的公众号获取比老师所讲更精彩、更有价值的知识。对此,邓晓辉表示欢迎。他觉得,碎片化阅读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读书本来就是要一章一节地往下读,所有知识在初学的时候都是碎片化的,这是把书读厚的过程,新媒体为初学者提供了捷径。”在邓晓辉看来,不必排斥碎片化阅读,而是要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培养他们“把书读薄”的能力,这才是大学课程教学的要旨。

  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邓晓辉用了 “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词来展望。

  说到“传道”,邓晓辉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觉得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平衡功利主义和社会责任,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管理企业、赚取利润,也要学习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做个有责任感的管理者,这才是成就长远事业的“道”。“授业”方面,要努力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尽早接触管理的现实问题,至少是虚拟现实。就像上文谈到的,对于有创意的项目,要着力培养学生动手、动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解惑”和“授业”密不可分,教师要能够回答学生的疑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邓晓辉也谈到了现在校内外兴起的“反转课堂”。让学生提前自学、开展自主研究,带着问题来上课,这是强迫老师做好“解惑”。“如果教师没有十倍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虚怀若谷、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态度,肯定是不能胜任的。”邓晓辉说。

  新学期伊始,邓晓辉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期许:每位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选择最合适的努力方向,扬长避短,做最好的自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