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海洋与大气学院的孙即霖教授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在教学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走进孙即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和各类资料,就是窗台前摆放的翠绿的盆栽草木,“这主要是从前的学生送给我的。”我想,孙教授能赢得学生的敬重,除了学术方面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也有特别的地方,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从2003年开始,孙即霖便在自己承担的《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运用课堂上刚学过的天气学原理,结合网络获取的最新气象信息进行天气预报,并与学生共同检验预报效果。这样做既能激发同学们学习天气学原理的兴趣,更能通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众所周知,相对准确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预报准确程度高,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如果预报的效果好,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是促进,因为事实说明正在学习课程的应用价值。但如果预报失误,也可能不利于课程的教学。另外,采用这种方式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学生们对所学的天气学原理产生兴趣,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孙即霖如是说,“当然,有时预报的效果不理想,也可分析预报过程中的疏漏,让学生充分认识天气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提高综合分析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种新式教学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在刚刚搬迁至崂山校区时,教室的网络还不通畅。有时上午1-2节的课程,为了分析最新的天气图,孙即霖晚上就睡在办公室,第二天一早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赶在上课前做成课件,继而在课堂上分析,做出天气预报。
为提高预报准确程度,孙教授努力提高自己的预报水平,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同分析。这比单纯的备课要困难,因为需要接受未来天气实况的检验。孙教授把这称之为“教学相长”。他坦言,“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压力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找的’”,他停顿下说,“为激发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值得做的。”孙教授的敬业精神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我很感谢大气科学2007级的学生,他们让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积极效果。2007级毕业聚餐时,有六名同学敬酒时分别悄悄地告诉我,说这种方法让他们对专业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离校前自发对老师说的话,是真心话的可能性很高。”他幽默地说。
为避免新教学方式对部分教学课时的占用,孙教授积极进行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公共门户网站建立教学博客,开阔教学过程的时空范围。在这个名为“如是”的网络空间里,孙即霖倾注了大量心血。至于博客名称“如是”的含义,引用孙教授用来回复一位学生的话“由于天气学原理的辩证特点(不仅是天气学),事物的正确表述并非仅仅限于‘是’或‘否’两种答案。为了避免‘对或错’的两分法,采用‘如是’用来表示肯定。从有利于开阔思维的角度,养成多角度综合思维方式的角度,采用佛文化的表达方式比较合适。”如是,既是孙教授对于天气学原理的概括,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总结。
在“如是博客”里,孙教授设置了大量与天气学教学有关的链接,也放置了许多相关的教学课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利用好这个教学的平台,“从前没有这个条件,现在网络这么方便,从博客就可以链接到许多相关的网站,得到许多实时的天气数据。我想让有深入学习,提升自我这种意识的同学能够有学习的空间。”孙教授真是用心良苦啊!除此之外,对于在博客里学生们或者其他人以留言形式做出的提问,孙教授每次都循循善诱,耐心解答。他在博客空间中也展示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中也包括孙教授自己创作的大量诗歌。
谈及诗歌,谈及传统文化,孙教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个人觉得诗词于学习,无论是理工科或文史类的科目,都是大有裨益的。在精炼诗词的过程中,实际上也会提升归纳的能力。诗词是一种形象思维,它与逻辑思维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回归到天气学的教学上,孙教授觉得,天气学本身就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天气的预测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不谋而合。所以,在天气学的教学过程中,孙教授也会不时地给学生们渗透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借鉴《天气学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自2007年开始,他在为研究生开设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预测》课程中也采用类似的方法:结合气候变化实际,进行短期气候预测,激发研究生对海洋影响气候变化的研究兴趣。他说,天气和气候在时间尺度和影响机理上既具有明显的差异,也具有许多规律相似性,两者之间在预报、预测时可相互借鉴和参考。例如2015—2016年冬天里,有几天气温特别低,有人疑惑,这几天这么冷,为什么你秋季时预测中国北方冬季偏暖,是否预测失败?孙教授解释说,暖冬预测结论基本准确,因为是对月平均气温异常的预测,不能以某几天气温极端低判断气候预测失败。他在短期气候预测中,总结提出了一套独具东方辩证思维特色的综合分析预测方法:根据扩展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和大气动力学原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出预测结果。2015年6月10日,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举行的“ElNino强度和气候变化预测会商会议”上,他利用该方法在参会国内专家中唯一提出 2015—2016年 ElNino事件的强度至少达到1997年超强ElNino事件的强度,持续时间与1998年类似,应警惕2016年汛期长江流域的大洪水的预测意见。去年的预测基本符合后来的气候变化实况,是国内最早做出符合ElNino事件实况的定性预测意见。他提出的预测方法还有另外的独到之处:可根据全球海洋异常等外强迫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得出预测结果。这样可避免先期大量统计研究需要的资料条件等限制。近几年他对美国、澳大利亚、南美某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证明该方法可对上述地区的气候变化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预测。“我利用基本的原理去分析、推演、预测,受统计规律涨落效应的影响小。”孙教授谈到。
孙教授也十分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在他的课上,他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课堂上至少提出两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博客中的问题解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大气科学专业问题的积极思考,使得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对于自己在学术上和教学上所取得成绩,特别是许多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成功,孙教授只有短短六个字:感恩上天成全。“因为对大气、海洋这样复杂巨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我们还非常有限。”这样淡泊的心境,必定是经过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人生阅历的沉积。我想,对于孙教授的评价,“如是”两字足矣。(学生记者 翟肇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