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吹起了阵阵竹笛,伴着海风流转了四季。那悠扬的笛声,婉转成海水的曲线,荡起千层涟漪,在海大学子们的心头,勾起无限的遐思与牵挂。是她,艺术系竹笛教师,也是中华笛文化研究所荣誉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委员会理事王莹莹。
从一个初学者到如今的竹笛教师,王莹莹付出了许多,但也收获满满,她爱上的早已不仅仅是竹笛这一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也不仅仅是它天然竹材所发出清亮悠远的天籁之音,她爱上的是一种人笛合一时忘我沉浸的洒脱,是将艺术美感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爱竹笛的学生们的生活。
“学习竹笛,不仅是掌握一种乐器,更是在同时能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恒心,耐心及细心。”王莹莹在想起每次的教学课程时总是会觉得充满乐趣,因为她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将竹笛吹奏技巧传授给学生,也是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进步,一起培养情操,一起体会音乐之美。王莹莹讲究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会对其加大基本功难度的要求,要求学生更加精细地处理曲子。严师出高徒,王莹莹怀着对学生美好前景的展望,付出更多的心思与精力,她曾说“我只希望优秀的学子能在竹笛的学习与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生与其相伴。而对于基础较差,并且以后继续走音乐道路几率较小的学生,我也会细心地指导,但会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软能力。在我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性格与人格的磨练,升华。它是一缕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王莹莹便是在体会到这光与热后,又义无反顾地将这热源传递下去。即使学生以后不会再坚持音乐追求,也要尽到作为一个老师的职责,这便是王莹莹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与信念。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我们回望过去的窗口,但也只有看见了窗外的风景才能懂得作品中表现的内容,才能将作品的内涵升华并转变为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竹笛教师,王莹莹早已摸索出自己教学的一套方法。她认为自己教学中最大的特点便是将音乐教学结合文化背景。她举例说:“比如学习《鹰之恋》这个作品,首先我会带着学生了解鹰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性,然后才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流畅雄壮,慷慨飘逸的曲风,感受到雄鹰的风姿飒爽。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将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创作出来。甚至可以从音乐内涵,演奏技法,乐器难度等方面,使学生适应,帮助学生打造美好的音乐。”她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去往中央音乐学院、山东大学等知名大学深造。在培养学生之余,王莹莹还一直潜心研究,曾发表 《论笛子演奏中的潜在技巧———换气》《建国后我国竹笛教材的发展轨迹》《我国非专业竹笛教学现状评析》等多篇论文。
王莹莹自幼学习竹笛,并潜心苦练,在2002年就获文化部全国第一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笛子青年专业组优秀演奏奖。三年后又获山东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山东省第一届民族乐器比赛青年专业甲组一等奖。是对竹笛的热爱让她一直坚持,努力超越,在音乐追求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她成为一名优秀的竹笛教师,将竹笛带来的快乐传递给一个个也如她般热爱生活,享受音乐的学生。然而工作的繁忙丝毫没有减弱王莹莹对竹笛的追求,她连续两次获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山东省音乐舞蹈大赛 “优秀指导教师奖”;还多次参加重要演出担任独奏并为电台及电视台录制节目,如青岛国际海洋节音乐会、中国交响乐音乐季演出、中央电视台飞天奖颁奖晚会等,并于2006年6月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获得广泛的好评。
竹笛让她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而她让世界听见当一个人与艺术真正融合的美妙乐章。2003年王莹莹随山东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齐鲁乐韵”民族音乐会;2008年同中国海洋大学室内乐团赴法,受邀参加法国“复合之夜音乐节”,与法国的作曲家和艺术家共同排练演出了主题为“扬”的现代音乐,走访了法国多个城市,获极大成功。王老师继承了传统的华夏之风,却将这时而雄浑顿挫,时而婉转悠扬的笛声传到世界。是她的笛声在金色大厅带去齐鲁大地的风姿。
尘缘中笛声,月皎波澄。人们心旷神怡之际,耳边一阵微风忽起伏。远远传来缕缕笛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却令人回肠荡气。虽笛声如诉,所有最静美的时光,最灿烂的风霜,而或最初的模样,都缓缓的流淌起来。而笛声如诉,是在过经千帆之后,看岁月把心迹澄清,是在身隔沧海之时,沉淀所有的波澜壮阔。在懂得之后,每一个音符之下,都埋藏着一颗平静而柔软的心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莹莹老师没有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没有傲人的姿态,是她的平易近人,是她的热情付出使自己的竹笛教学受到更多的喜爱。
(学生记者 李成龙 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