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刘晓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1-15浏览次数:949

image.png

  在位于崂山校区的中国海权教育馆的接待室,记者见到了军事史教研室的刘晓玮老师。一进门,记者就注意到,刘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有厚厚一摞军事理论、作战方式和军事战略等方面的书籍。

  话题自然从这些书籍开始。当被问及这些书籍时,刘晓玮回答得很实在,却也令人深受启发:“每个人所学的知识都是很有限的,我总是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尤其在教学中了解到自己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时,就让我有种焦虑感,因此去图书馆借了这些书来看。一方面有助于我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另一方面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提升和丰富。”

  刘晓玮现在承担我校的军事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从事海权、海防等相关理论课题的研究。刘晓玮求学期间主要攻读历史学,“其实历史学和军事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军事史这一学科。所以,我对我的工作始终怀有很大的兴趣,而且我很享受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探讨的过程。”

  就像刘晓玮所说的那样,她的课堂是一个“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课堂。“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更多地独立思考,并提高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刘晓玮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思考意识,在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供同学们思考和交流。比如,“你觉得维护海洋权益对我国的发展和安全有何重要意义?”“台湾的战略位置重要在哪些方面?”“你认为塞防和海防孰轻孰重?”这一系列发散性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增强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的意识,给一些有想法的同学以展示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教师单方面教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让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学生的课堂”,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一直所倡导的自由和独立之精神。

  刘晓玮在教学过程中还非常注意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这一章节时,讲到中国周边的邻国时,她没有按部就班一一列举,而是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以“词语接龙”的方式先来列举自己知识范围内的,然后顺势引出同学们所应学习的内容。“我觉得以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不仅仅限制于把知识从教师的幻灯片转移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这么简单。”的确,从学生角度来看,同学们也不希望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是未经思考的,是仅仅从课件上搬下来的,需要更多的是一个对知识由模糊到吸收的过程。

  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也是刘晓玮课堂的一大亮点。“我希望可以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了解,而不仅仅限于课堂上我所教授的内容。另外,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初步体会如何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如何去展示自己的成果,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一些有别于知识本身却又同样重要的东西,特别重要的是学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建立责任感,锻炼一些同学的领导才能,在公众活动中不怯场,不退缩等。”刘晓玮很看重这种教学方式,并在课下抽出大量时间对各小组进行指导。毫无疑问,她所做的这些,对以后会步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会有很大益处。

  在很多人心里,军事科学概论的课堂上,可能只是讲授一些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等抽象的东西,从而觉得它是乏味的,枯燥的。可是在刘晓玮的课堂上,你能感受到的绝不是这些。每堂课刚开始,刘老师都会以一句“大家上周过得好吗?”来开头,久而久之,大家就很容易被这种愉悦的课堂气氛所感染,进而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当然,要想让同学们全身心跟随课堂的节奏,一定程度上需要老师讲得生动,出彩。在这一点上,刘晓玮完全没有让同学们失望。丰富的知识储备,严谨的史学理性,还有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让军概课堂少了几分乏味,多了几分生动,也让同学们对课堂有了更浓的兴趣。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刘晓玮总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讲到朝鲜问题时,她就说:“朝鲜问题的症结在美国身上,如果有人老是在你家院门外磨刀,你能安心生活吗?”很简单的比喻,但是就有助于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被问及在教学上的进一步打算时,刘晓玮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挥好小组合作这种学习形式,让同学们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深入交流和探讨选定的课题,激发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我会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让同学们展示,让更多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我会增加教学设计,注意引导同学们尝试与周围同学组成临时的小组,并交流讨论总结,然后回答我在课堂上提出的思考题。希望我的课堂能够成为同学们展示学习的一个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学生记者 翟肇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