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孙建青:用心把握教学的每个环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3-12浏览次数:1433

  在2014年秋季学期的教学评估中,数学科学学院孙建青老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获得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能把一门原本枯燥单调的课程讲得生动有趣,赢得专家和学生的交口称赞,想必授课教师有什么秘笈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两个不同的应用数学分支,前者偏理论,后者重方法。如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把两个虽然联系密切但存在本质区别的学科介绍给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能够较为全面地浏览概率统计的各种风景,掌握其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而又不觉得枯燥?我从两年前初教这门课时就开始摸索尝试。也得到评估专家和督导老师的指点,这都让我获益匪浅。”说起这次教学评估,孙建青颇为低调。

  “教师是个良心活儿,做好这一工作最重要的是用心:备课用心,讲课用心,答疑用心。”孙建青一口气连数了三个“用心”。她说,大学课堂信息量大,大学生谈数学色变又是数学类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怎样在短短50分钟之内把既有广度又有难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自己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为此,在备课时孙建青特别注意知识的条理性,力求以一种自然顺畅的方式把重要的知识点一个个引出来,并适时准备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备课时还要尽可能全面想到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把已经学过的、上课会用到的知识事先写在黑板右侧,便于学生及时融会贯通,“用心备课了,在讲课时就会胸有成竹、自信满满”。

  孙建青说,教师讲课要用心。在课上一定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提高课堂效率。讲课过程中,她还会适时在教室转上一圈,给心思不在课堂的学生提提神,这无疑就给略显疲乏的课堂打了一针强心剂。

  教学中,孙建青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适时梳理,归纳总结,“知识是系统的,各章节之间连贯性都很强。如果学生在学完这门课之后,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片段,那么这门课无疑是失败的”。在上这门课的第一堂课时,孙建青就告诉学生,要学会“先把厚书读薄,再把薄书读厚”,能在“厚,薄,厚”中切换自如,那就说明真的把书吃透了。每章讲完之后,孙建青都会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来总结这一章的内容。比如在讲完第四章时,孙建青对学生们说,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课本总共80多页的内容,其实就讲了一个东西———随机变量。这个归纳总结是从“厚变薄”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很自然的问题:“什么是随机变量?”引出随机变量的定义、分类。“我们主要关心随机变量哪方面的性质?”引出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数字特征。顺着这个思路,学生们就会慢慢把“随机变量”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丰富起来,完成了从“薄变厚”的过程。

  大学数学授课很少有人用PPT,但孙建青却对PPT情有独钟。她在准备概率统计这门课时发现,其实有些内容借用一下PPT还会产生不错的“调味”效果。比如在讲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时,就用Maple绘制了n个相互独立的U(0,1)分布的和的概率密度函数图像,放到PPT中,给学生展示随着n的增加,概率密度函数图像是如何演变的。这样不需要费太多口舌去解释一些枯燥的理论,也不需要在黑板上写一堆抽象的式子,学生们自己就会发现“密度函数曲线越来越像正态分布的钟形线”,所以也就比较自然地理解了“分布的极限”是什么意思,“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了一套PPT,虽然耗费时间和精力,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产生形象直观、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还能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参考资料”。

  访谈中,孙建青一再强调授课不能囿于书本教材,“知识是无界的,我们不应该把学生束缚在一本教材中,尤其现在各种资源都很丰富,要充分利用”。在第一节课上,孙建青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参考教材,并表达了“每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视角,往往有时候你只盯着一本书看时看不明白,而换一本书看就会豁然开朗”的观点。孙建青还不定时地分享一些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她曾推荐学生阅读严加安院士的“概率破玄机,统计解迷离”,让学生看看学术大师眼里的概率统计是什么样子,这样往往会产生“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效果,“学生们对这些材料也比较感兴趣,更让我欣喜的是,有的学生还在课后跟我讨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问题。只有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为了课下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安排合适的时间答疑,解决学生的“不明白”,孙建青建立了QQ群,搜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学习、阅读材料上传到“群文件”中,供学生参阅,同时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发到群里,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用心去教、用心去和学生沟通,学生是会感受到的,自然也就会加倍用心学习。”孙建青说。(金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