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宋宁而: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1-31浏览次数:1511



  法政学院的宋宁而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温和知性,但相处一段时间还能发现,在其安静从容的外表之下,还藏着些意外的生动与活泼。

  正是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让宋老师有机会引领着同学们一起,在品评世间百态与众生之相的心路历程中,把大家的想象力在课堂中自由放飞。

  社会学概论的课程常常被安排在上午,和煦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射在教室的白色墙上,为课堂平添了几分岁月静好的意味。社会学概论通常在这样的温暖氛围下开始。宋宁而显然不喜欢照本宣科,虽说是“概论”课程,但她对理论的讲解却总是务求 “深入浅出”。她最爱举例,总是非要用现实的事例,把抽象的理论解释得格外透彻,务求让同学们完全明白才算放心,因此她总选择那些同学们身边常常发生的琐事,社会上经常能遇上的小事,或是大家耳熟能详、却容易忽略的细节,来引领大家做重新的思考,品评其中的深意。宋宁而常常强调,社会学的有趣之处正在于这种“小中见大”。社会学家通过对一个小小群体的细致观察,便可从中见识到人在群聚时会产生的普遍特性,而这样的观察日积月累,终究能让人领悟到,有些群聚时的人性,即使放在一些大规模的团体之中也依然存在,由此便可对许多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作出解答。宋宁而最爱援引这样两句古诗来形容社会学的意境:“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换言之,要以观测身边事物真相之“小”,来窥测社会众生之“大”;聆听世间百态之“曲调”,来感悟人生哲理之“余音”。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性课程,因而总要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足,而这些领域,例如“文化”,常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有所接触的主题,这就给讲课带来了难度:如果只说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话题,便淡化了学术的色彩,讲解难免平庸俗套;可如果过于强调理论,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主题又会黯然失色,味同嚼蜡。宋宁而独辟蹊径,从一些有趣、生动的文化现象着眼,先为同学们展示出一幅生动的文化绘卷,再在适当的时机节点提醒同学们回归思考,这样的文化现象何以可能?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寓意?是否可以从中感悟到更为深刻的机理?例如,芭比娃娃是风靡全球的玩偶,但在世界各国制作销售的芭比娃娃无论是五官肤色,还是服装饰品,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圣诞老人是西方文化传说中的人物,可到了越南,就变成黄皮肤、黑头发的“圣诞老人”骑着助动车搞圣诞推销,这些文化现象体现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怎样的关联?又如,各国酒文化各异,俄罗斯人嗜好伏特加,日本人钟爱清酒,韩国人喜爱烧酒,德国人对啤酒情有独钟;我国北方人更青睐白酒,江南一带的人们却更钟情黄酒,透过这些文化的差异,我们又能看到来自哪些方面的社会原因?总之,社会学概论的课堂,一直都是围绕这种“小中见大”的方式,来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寻求更深刻的“弦外余音”。

  只要时间允许,宋宁而也很喜欢为课程“插播”一些小型专题,以感性的内容来促进同学们理性的思维。例如,她曾在区域社会文化专题讲解中,在谈及日本社会文化时,选择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为同学们展示了日本社会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衣着上,日本和服与西洋礼服共存,甚至于婚礼上新娘着婚纱,新郎穿和服;饮食上,中华料理、韩国烤肉、印度咖喱传到日本,都纷纷改变了原有的味道,被改造成口味清淡温和的日式料理;居住上,日本高级现代公寓中,常常会保留传统家居的榻榻米房间;时令活动方面,源于中国的“中元节”,到了日本,除了返乡祭祖的习俗外,更演变出夏季送礼的习惯。宋宁而在此提醒大家思考: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日本的融合方式,体现了文化的哪些本质属性与特征?同时,这些现象又与日本自身的文化模式及其社会变迁有着怎样的关联?由此将同学们的思路从感性的现象拉回到理性的思考中。她常说,社会学能帮着我们寻找到“感性与理性的交叉点”。

  宋宁而也爱与学生在课程上互动,但不喜欢“循规蹈矩”地设立提问环节,让同学们起立发言,而是在课程的讲解中,当问题水到渠成地提出时,自然而然地与大家进入“共同的思考”和“思考中的对话”。因此,与其说这是“互动环节”,不如说是随着问题的提出,师生共同走进“思考环节”。宋宁而总说,大学的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将自己平日里科研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思想“传递”给同学们的过程。为人师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拿出来与同学们进行“碰撞”,必然能激发彼此思考的热情,从而让追求真理极致的精神在课堂上获得传承。只不过,宋宁而老师更钟情于“小中见大”的思考方式,因此必得要在课堂上引着同学们一起做生动活泼、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一起体会 “弦外余音”的韵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