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教学交流
2020年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海鲈重点任务调研工作顺利结束
发布人:温海深  发布时间:2020-08-07   浏览次数:

2020年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确定3项年度重点任务,白蕉海鲈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被列其中。按照年初计划,于429日采用腾讯会议形式召开启动会并布置重点任务实施工作。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现场调研与工作对接活动被迫延期进行。202084-6日,与海鲈重点任务相关11个岗位和1个综合试验站,共22名专家,齐聚珠海市斗门区,调研白蕉海鲈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合作单位共商解决良策。

85日上午为重点任务推进会,全体参会专家与广东强竞农业集团、广东粤海饲料集团、珠海市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管理委员会、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单位科技人员深入交流,查找产业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探讨可能的原因。研讨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在海鲈种质退化、养殖水环境不佳、病害频发、饲料配方低价竞争等方面。

1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会后,带着问题,全体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调研了3家海鲈全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考察的第一站是珠海市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该所位于鹤洲北垦区内,20118月注册成立,目前隶属于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与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保持深入科研项目合作,又拥有设施完备的基地条件,与当地行业企业开展了广泛的生产合作与试点推广。专家们考察了实验室、循环水养殖车间及池塘工程化设施等。

2 与会人员考察河口渔业研究所循环水养殖车间

考察的第二站是广东强竞农业集团总部,副总裁刘红兵介绍了集团公司目前的工作状态及疫情期间的产品营销情况、集团产业园建设进展,并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该集团公司拟在海鲈产品流通、加工和贸易等继续发挥市场引领作用。

3 与会人员考察广东强竞农业集团总部

考察的第三站是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旗下的海鲈养殖基地(珠海斗门区),该基地拥有池塘养殖面积3800余亩,主要养殖海鲈,具有良好的生产、试验、技术推广等条件,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研发项目较多。

4 与会人员考察粤海饲料集团养殖基地

86日上午,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海鲈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海鲈重点任务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温海深,与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决定依托海鲈重点任务相关团队,在海鲈种业、养殖模式、水质调控与疾病监测、流通与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助推珠海市海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 部分体系专家与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进行交流



延伸阅读

  2019年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超过160万吨,其中海鲈(花鲈与尖吻鲈总和)产量超过18万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等,2020),在海水养殖鱼类中位列第三。我国花鲈人工养殖区域较广,除了台湾省(没有统计)和上海市外,其他沿海省份均有养殖,但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福建、浙江、广西等地区。总体来看,我国花鲈产业已形成了包括种质资源保存、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成、分拣包装、冷鲜配送、仓储加工、物流运输与网络营销的全国大循环链条,产业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显。从运作模式看,花鲈产业基本上形成了“南北接力”的繁育与养殖模式,即:优良的花鲈种质资源来自黄海、渤海海区,福建和浙江繁育所需要的花鲈亲鱼均是黄渤海群体。浙江等地人工繁殖,受精卵销往福建漳州等地孵化与仔鱼培育,培育的苗种销往广东珠海地区进行中间培育和商品鱼养成,商品成鱼销往全国各地。

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终年热量丰富。其境内江河密布,过境水量丰富,西江水系的八条出海泾流有五条流经斗门。海潮与内陆水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淡咸水地带,历来盛产各种鲜美的水产品,所产海鲈尤为肥美。珠海市斗门区自1999年开始规模化人工养殖海鲈,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斗门区以白蕉镇为核心的养殖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基地。珠海海鲈养殖区是国家、省、市标准化无公害基地,海鲈产品斩获诸多殊荣。

珠海白蕉海鲈养殖区先后获得 “广东省珠海海鲈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珠海海鲈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称号,斗门区珠海镇获得省海洋与渔业厅授予的广东特色养殖示范基地称号。基地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证书、广东省采用国际标准产品认可证书、农业部颁发的中国农产品名牌等荣誉称号。2009年,斗门区白蕉海鲈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斗门区获得中国海鲈之乡称号;2016年,白蕉海鲈荣获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海鲈获批农业部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广东省唯一的上榜者;2018年,白蕉海鲈获得了广东省最具影响力渔业区域性公用品牌称号;2019年,珠海市获得中国海鲈之都称号,斗门白蕉海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目前珠海市斗门区海鲈养殖主要集中在白蕉镇,总面积超过3.1万亩,海鲈养殖面积全国最大,产量最高,占全国海鲈鱼产量的50%以上。但是,产业集成度与知名度仍然缺乏高水平技术支撑,特别是海鲈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深度融合,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科技动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