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3年度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万勇慧发布时间:2024-01-15浏览次数:10

202416日,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观测站)2023年度学术年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学术年会聚焦海洋生态监测评估、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生态保护等议题,旨在深入探讨渔业生态系统方向的前沿科学问题,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实践与交流合作。会议由水产学院渔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实验室承办。

广东海洋大学王学锋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刘永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杜建国研究员、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朱文斌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侯刚副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新良副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姚志刚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麻秋云和韩东燕老师及中国农业出版社知渔工作室杨晓改主任等嘉宾参加了本次年会。


张猛书记致辞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党委书记张猛致辞,他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我校水产学科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他指出,海州湾教育部野外观测站是依托我校建设的首个教育部野外观测站,是教育部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该站自2019年成立以来,在渔业资源监测、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策略、渔业生态系统评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成为学校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支撑水产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未来,水产学院将一如既往的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渔业学科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为我国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午会议广东海洋大学的王学锋教授作了题为《渔业高质量发展中广东海洋牧场的发展思路探究》的汇报,就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牧场的关系、海洋牧场的发展进程和面临的挑战、广东海洋牧场建设进展等关键议题作出深入探讨。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刘永研究员作了题为《珠江口主要鱼类生态适应性及资源养护模式的思考》的汇报,对珠江口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现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杜建国研究员作了题为《海洋生态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廊道识别》的汇报,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角度,探讨了红树林、造礁石珊瑚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及生态廊道进行了科学识别。研究团队尹洁博士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渔业管理策略的有效性》的汇报,为中国海域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进行了探索。


现场汇报和交流

下午会议广东海洋大学的侯刚教授作了题为《南海鱼卵分类系统构建与产卵场保护》的汇报,介绍了北部湾和大亚湾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的分布,以及鱼卵分类学和形态学鉴定方面工作;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应一平作了题为《南极磷虾渔业管理新机制》的汇报,介绍了南极磷虾在CCAMLR公约下资源养护和管理的基本情况及新型管理方案;中国海洋大学的姚志刚副教授作了题为《黄海冷水团多年变化趋势初探》的汇报,针对黄海冷水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驱动机制进行了介绍;上海海洋大学的麻秋云讲师作了题为《我国在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履约-以鲐鱼为例》的汇报,介绍了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的基本情况和科学研究流程;上海海洋大学的韩东燕讲师作了题为《Ecosystem trophic dynamic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fisheries management》的汇报,介绍了目前鱼类摄食生态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新型方法,并探讨了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不确定性的相关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知渔工作室杨晓改主任作了题为《渔业领域成果转化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案例展示》的汇报,介绍了出版社和知渔工作室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和相关成果;最后研究团队王琨博士作了题为《Understanding the performances of Data-limited method (DLMs) to accommodate the features of China’s fisheries》的汇报,介绍了适应我国渔业数据特点的数据有限条件下渔业评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观测站2023年的工作,一致认为观测站团队致力于渔业学科前沿研究,在野外观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示范服务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同时,专家对野外站的发展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希望观测站立足国家需求,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系统性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研究,形成重大科研成果,持续助力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参会人员合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