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成果】当渔业遥感技术遇上太平洋牡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发布者:田源发布时间:2024-06-03浏览次数:10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2022级渔业资源专业博士生尹子旭于水产养殖杂志Top期刊《Aquaculture》(影响因子4.5)发表了题为市场导向的中国山东长牡蛎水产养殖空间规划Marine aquaculture spatial planning on market orientation for Pacific oyster in Shandong, China的最新研究成果,水产学院刘阳教授为通讯作者。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发展的转型,高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牡蛎等海水养殖品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传统的海水养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成本高昂,且难以获得大范围的连续数据。遥感技术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卫星遥感,我们可以快速获取海洋环境参数的大尺度时空分布数据,为养殖适宜性的实时分析提供了可能,同时结合动态能量收支(DEB)模型整合生物的生态生理参数,模拟生物能量收支平衡过程,为研究环境对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研究结合水色遥感、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分析等多学科交叉手段,根据对山东各地的市场化养殖指标结果进行分级(图1),构建了市场导向的长牡蛎近海养殖空间规划模型,绘制了山东近海水体环境指标分布图(图2),以及市场导向的山东近岸海域长牡蛎养殖适宜性分级图(图3)。研究还发现了台风对牡蛎养殖的危害,为我国实施空间精确的养殖管理和气候应对措施提供了参考(图4)。

遥感和GIS技术与生物学模型的结合,能够更准确地绘制养殖适宜性的时空分布,提高气候环境变化下水产养殖管理的空间精确性,使得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更为全面且科学,为提升近岸养殖业的监测和评估效率提供支撑,为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和建议,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心渔业遥感团队除了在远洋与极地渔业研究之外,在海洋牧场、养殖区选址、养殖区识别、养殖容量评估等方面均有交叉突破。相关的水产养殖遥感研究发表在Aquaculture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Aquaculture Research、水产学报等国内外顶尖期刊上。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1144

 

1 市场化指标(壳长、肉重、肥满度和最短养殖时间)适宜性频数分布和累计分布函数

 

2 山东近海四季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和悬浮颗粒物浓度(TSS)分布图


3 市场导向的山东牡蛎养殖选址模型适宜性分布图



4 台风利奇马对山东近海叶绿素a浓度、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海水表面温度的影响(到来后一周与来之前一周的差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