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开创人事人才工作新局面 勇毅前行筑牢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基石

发布者:郑文奇发布时间:2023-02-13浏览次数:2222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引育了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优秀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潜心育人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一流大学建设筑牢人才基石。

一、坚持引育并举,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

    学校坚持“事业吸引人才,待遇稳定人才,感情留住人才”,坚持引育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海洋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学校多次获评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市重点人才工程先进单位奖和市人才引育突出贡献单位,教育部网站两次专题介绍学校人事人才工作。

  

教育部门户网站两次专题介绍学校人事人才工作

(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定盘星”

    学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学院具体实施的人才工作体系。编制学校“十三五”和“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召开全校人事工作会议、人才强校战略发展座谈会等,总结经验,凝聚共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成立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在政策落实、经费安排、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合力营造良好引才环境。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

  

学校印发“十三五”和“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17年9月,全校人事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二)构建完备人才引育体系,梧桐成林凤凰来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多年来,学校大力实施“筑峰”“繁荣”“名师”“绿卡”“英才”等人才工程,构建了层次分明、引育并举、专兼结合、衔接有力的独具中国海大特色的人才工程体系。2017年,学校对“筑峰”“繁荣”“绿卡”“英才”人才工程办法进行了修订,明确定位、规范程序、提高待遇、强化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引才聚才能力;2019年,对“名师工程”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加大高水平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2020年和2021年,先后实施“高层次工科人才计划”(海川计划)和“‘蓝色药库’高层次人才计划”(蓝药人才计划),探索工科和应用学科人才引进新机制;2022年,根据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和学校实际,进一步组织修订了“筑峰”“繁荣”“名师”“绿卡”“英才”等系列人才工程办法,人才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更富时代竞争力。为发现、培育优秀青年人才,2018年起实施“青年英才海外培育计划”;2020年和2022年两次修订博士后管理办法,推进分类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建设人才队伍蓄水池。通过持续努力,引才聚才的“梧桐树”蔚然成林。

  

2022年2月,学校印发新修订的“筑峰”“繁荣”等人才工程实施办法

    2017年来,学校专任教师从1656人增长到2100人,增长了26%,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从54%提高到69%,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从67%提高到8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居全省首位,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全职引进“筑峰”、“繁荣”、“名师”、“英才”、青年教师等656人,同比增长142%。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70余人,其中,聘任7位院士、3位文科资深教授为学校特聘教授、顾问教授,柔性引进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教授等70余位海外高端人才,80余位海内外院士、知名学者受聘兼职教授、客座教授,4位知名作家受聘驻校作家。

  

2017年以来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情况

  

聘任著名中国古代文学专家赵敏俐教授(前排中)为学校特聘教授

(三)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群凤起舞谱华章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学校坚持实践标准、树立长远眼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计划和项目,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方向,梯次培养战略科学家,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呈现出“群凤”高飞的良好局面。

    1.高层次人才、团队井喷式增长。2017年11月,李华军教授和包振民教授同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年五院士”的“海大现象”声名远播。2017年来,学校新增两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各1人;新增长江、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3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总量实现倍增;新增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32人,省部级领军人才总量增长了57%。形成了以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创新团队。

  

2017年11月,李华军教授(左)和包振民教授(右)同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青年领军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在高层次人才培育实现新突破的同时,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在海大园挑大梁当主角。2017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四青”人才3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总量增长了218%;新增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省部级青年人才102人,省部级青年人才总量增长了252%。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大众日报》报道的“青年英才”第一层次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冲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通过“青年英才海外培育计划”遴选16名优秀博士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或科研机构研修,在国际前沿锻炼培养青年人才。已有6人学成归国,其中5人受聘英才一岗位,1人受聘英才二岗位,该计划已成为引育青年领军人才的重要渠道。

  

《焦点访谈》报道青年英才工程一层次秦冲教授事迹

    3.预聘青年教师队伍培养成效显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制定《关于从预聘青年教师中选聘专任教师工作实施办法》,完善预聘—长聘有机衔接的优秀师资选聘机制,给予青年教师成长更多时间、更大空间。2017年来,有155名预聘青年教师通过选聘考核被聘为专任教师,“有进有出、有序流动”的青年教师选聘与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有效激发了青年教师队伍发展活力。

    4.科研博士后培养成果丰硕。2017年来,在学校支持引导下,13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1人获省博士后创新大赛青岛市唯一的金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数和资助总额连续五年创新高,2022年获批国家级项目数达到33项,同比增长50%。学校从全职科研博士后中遴选青年英才工程、预聘青年教师60余人。博士后队伍已经成为学校科研生力军和师资后备军。

  

学校印发预聘青年教师选聘办法和博士后管理办法

二、坚持深化改革,人事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学校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深入推进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用人机制,不断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推进职称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完善

    学校坚持分类评价,畅通各类人才发展通道,激励广大教师立足本职,潜心教书育人,勇攀科技高峰。2018年,学校对职称评聘办法进行了系统修订,初步构建起“1+N”职称评聘制度体系。2022年,学校深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需要,聚焦“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分类评价、水平贡献”四个维度,深入推进新时代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新修订、新制定职称评聘系列文件8个,修订配套政策4个,独具中国海大特色的“1+N+n”的职称评聘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教育部门户网站专题介绍了学校职称评聘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学校职称评聘改革案例《建立“1+N”评聘制度,推进分类评价,切实破除“五唯”》和《以“四个强化”深入推进新时代职称评聘改革 着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先后入选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2020年度十佳案例和2022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2022年2月,学校印发新修订、新制定的职称评聘系列文件

  

教育部门户网站专题介绍学校职称评聘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学校职称评聘改革案例入选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2020年度十佳案例和2022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二)加强激励保障,干事创业活力持续释放

    学校设置“校长特殊奖励”和“特殊津贴”,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突破关键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教职工进行奖励。坚持实绩与贡献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为补充的收入分配体系。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制定“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持续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相匹配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克服困难,摸清底数,顺利完成教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入轨。通过一系列举措,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为学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党委书记田辉(右一)为2021年度校长特殊奖励获得者颁奖

  

于志刚校长(右一)为2022年度校长特殊奖励获得者颁奖

(三)创新用人方式,管理和支撑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2017年来新招聘专职党政管理干部88人、辅导员89人,探索实行干部预聘制,推进试用期考核、预聘期考核,有效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用人方式和经费支持方式,加强支撑保障队伍建设,2017年来以派遣方式新招聘工程、实验技术等教辅人员100余人。支持科学家使用科研经费自主招聘科研助理、科研秘书等200余人,科研助理总数超过300人,科研团队组织更加完善,保证了科学家潜心学术研究,助力一流科研。

三、坚持师德为先,师德师风建设迈上新台阶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学校坚持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荣誉体系,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大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和表彰,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完备师德建设体系

    学校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党组织具体落实、全员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工作模式,将师德考核贯穿教师管理服务全过程。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风与学术道德专门委员会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强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师德考核办法》《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着力构建完备有力的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体系。

  

教育部门户网站专题介绍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做法和经验

(二)深化师德教育,师德师风水平显著提升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举办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院士和校领导主讲,上好新教师入职“第一课”;选派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家和省级国情研修班。完善教师荣誉体系,评选“最美教师”、“天泰优秀人才奖”、“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等。将每年9月确定为“师德师风教育月”,以庆祝教师节大会和师德师风报告会等为载体,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教师。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和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强化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广大教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自觉性显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升。

  

刘勇副校长为2022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颁奖

(三)厚植发展沃土,造就更多“大先生”

    经过持续建设,学校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开放、包容、自由、合作的人才发展氛围更加浓厚,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团队不断涌现。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连续三年共斩获四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三次斩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朱自强教授获第十八届国际格林奖,包振民院士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崔洪芝教授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刘勇教授获科学探索奖。汪东风教授领衔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团队和史宏达教授带领的“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教师团队”先后入选首批和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包振民院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李华军院士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吴立新院士荣获齐鲁杰出人才奖,魏志强教授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林洪教授获评齐鲁最美教师,王竹泉教授和杨连瑞教授获评省教书育人楷模……

  

2018年以来学校连续斩获四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从左到右:吴立新院士、包振民院士、李华军院士、薛长湖教授)

  

吴立新院士(右)荣获2018年度山东省唯一一项科学技术最高奖,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左)为吴立新院士颁奖

  

李华军院士(右二)荣获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左一)、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右一)为李华军院士颁奖

  

学校党委书记田辉(中)与202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奖者、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崔洪芝(左二)等合影

  

汪东风教授领衔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史宏达教授领衔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提能级,持续推动人事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出更大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