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Z. *, & Wu, L. (2015).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Pacific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45(6), 1757–1770.

››› 阐明了太平洋南赤道流分叉的季节变化动力学机制

       

  首次对太平洋南赤道流(SEC)在澳大利亚沿岸分叉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与太平洋北赤道流(NEC)分叉季节变化的比较,发现SEC分叉点的南北振幅是NEC的两倍。通过模式研究认为SEC分叉南北振幅有1/3来自于澳洲沿岸风的影响,即通过沿岸开尔文波(Coastal Kelvin Waves)将风场激发的异常信号传播到分叉点区域并影响沿岸的压力变化。SEC分叉南北振幅的2/3仍旧是受控于整个低纬度南太平洋海域的风应力旋度和Rossby波传播。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以外部风场强迫和内部海洋调整为核心的全球赤道流分叉季节变化动力学框架,清晰地阐明了分叉点的南北振幅和季节位相与海盆尺度风场季节变化的简单关系。此框架亦可以拓展到低纬度西边界流季节变化研究中。

图 南赤道流在澳大利亚移动分叉点的季节变化


图 南赤道流在澳大利亚移动分叉点的季节变化


  南北赤道流分叉是热带海洋流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纬向变动对副热带-热带的热量-水体分配以及热带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对西边界流的变化的预测具有应用意义。我基于海洋行星波动调整理论,初步建立了外部风场强迫、内部海洋调整,岛屿边界制约、印尼贯穿流诱导为核心的全球低纬度赤道流分叉动力学理论模型,这不仅为深入理解分叉点多时间尺度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进一步研究低纬度西边界流变异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基于在全球低纬度赤道流分叉的系统研究,我被2016年全球海洋科学大会邀请专门对该系列研究做报告。

图 全球赤道流分叉季节变化控制因素示意图


2015-JPO-AUS-seasonal-bifur.pdf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