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孙秀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在菲律宾海以及中国南海完成了为期110天航程3884公里的连续航行,顺利结束海上试验任务,成功获取了“白鹿”、“玲玲”和“米娜”等3个台风期间的气象水文数据。

台风强度的精准预报依赖我们对台风过程下的海气交换的深入认知。然而,目前受限于传统的海上观测技术,台风状况下的海洋-大气要素变化特征和机制一直缺乏大量的现场观测作为支撑,制约了我们对高海况下海气相互作用的认识。

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问海计划”项目“波浪滑翔器海气通量观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支持下,“海哨兵”波浪滑翔器通过集成超声波微型气象站、水面温度等传感器,在菲律宾海以及中国南海完成了为期110天航程3884公里的连续航行,期间获取了“白鹿”、“玲玲”和“米娜”等3个台风期间的气象水文数据,为科学家深度挖掘台风状态下的海洋和大气变化特征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轨迹图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


本次试验中,“海哨兵”波浪滑翔器不间断运行110天连续航程3884公里,平均速度近1节,试验过程设备运行状态稳定,期间经历了三次台风过境,进一步验证了“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在极端海况下的生存能力。观测数据显示“白鹿”、“玲玲”和“米娜”台风经过时的海面风速明显增强,“海哨兵”采集最大风速分别为16.8m/s、16.4m/s和14.1m/s,随着台风靠近,观测气压明显降低,并在气压地低值区海洋和大气均显著降温。初步的观测表明,“海哨兵”在以上三个台风期间所获取的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海表温度等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有效地为台风机理研究和台风预报提供可靠的观测支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