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方向简介

区分长江下游流域大气河与非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机制

2024-08-02(11)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Journal of Climate期刊发表题为“Distinguishing Extreme Precipitation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tmospheric Rivers and Nonatmospheric Rivers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区分长江下游流域大气河与非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高空急流的南北落区对决定长江下游与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AREP)和非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non-AREP)之间的主要动力学差异起着关键作用,强调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是长江下游大气河形成的重要水汽来源。成果由海洋与大气学院“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赵阳教授为第一作者,实验室“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李建平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科研...

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中尺度涡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4-07-30(10)次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海洋中尺度涡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成果以“A more quiescent deep ocean under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导致更加平静的深海大洋》)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 (《自然·气候变化》)期刊。

热带三大洋对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相对贡献

2024-07-28(17)次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WNPAC)是在厄尔尼诺事件的成熟和衰退年间,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异常反气旋,它对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和降水有显著影响。学界以往研究提出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对WNPAC年际变化机制的假设和理论依据,但尚无有效方法来衡量各大洋的影响程度。针对这一问题,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董璐教授团队利用气候耦合模式CESM的三大洋“起搏器”(Pacemaker)试验,量化了三大洋对WNPAC年际变化的相对贡献,并验证了各大洋影响机制的重要性。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年际变率部分与ENSO的相互作用研究

2024-07-26(17)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Climate Dynamics期刊发表题为“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negative phase of interannual component of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La Niña”(《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年际变率部分的负位相与拉尼娜事件之间的正反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唐弘硕为第一作者,博士后张钰为通讯作者,实验室多位成员共同合作完成。

ENSO对北太平洋SST可预测性的不对称影响

2024-07-25(15)次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北太平洋SST有重要强迫作用。针对ENSO的不同阶段对SST可预测性的影响尚不清楚的问题,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平教授团队开展一系列研究,近日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ENSO的不同位相对北太平洋SST可预测期限有显著的不对称影响,其在拉尼娜时显著增长,而厄尔尼诺和中性位相时差别不大。

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降水日循环模拟中的关键作用

2024-07-24(20)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发表题为“Realistic precipitation diu rnal cycle in global 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s by resolving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降水日循环模拟中的关键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相比于使用对流参数化的CMIP6高低分辨率模式,关闭对流参数化的全球对流解析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观测中的降雨日循环,包括降雨峰值时间和振幅。这种模拟的改善与全球对流解析模式可以较好地刻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紧密相关。该成果由实验室在读硕士研究生宋劲妍为第一作者,宋丰飞教授为通讯作者,联合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完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