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海风起兮正扬帆 看青岛勇立潮头书写发展新篇章

  看向深海,打造“蓝色药库”

  藻酸双酯钠片、甘糖酯片、甘露特钠胶囊……走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安静的科研小楼,大厅显眼处摆放着各类瓶装、盒装的海洋药品。

  “藻酸双酯钠片在1985年上市,是我国开发上市的第一种现代海洋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治疗。甘露特钠胶囊在2019年获批有条件上市,可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在展示台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全才为记者介绍,“目前,国际公认的海洋创新药物上市了16种,这两种药物就是其中之二,都是从管华诗院士团队实验室走出的。”

  对海洋的经略,是青岛科研人不懈的传承。青岛是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的发祥地,自1930年蔡元培等学者倡导在青岛创设中国海洋研究所以来,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陆续建立,为这座海滨城市植入海洋科研的基因。

  相关研究显示,海洋生物总量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物种丰富度高,基因资源丰富。海洋药物研发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领域。近年来,青岛海洋药物研究发展迅速。然而,药物从研发到产业化,还面临着重重“关卡”。如何推动“蓝色药库”加快发展?对此,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等创新政策,在药物研发、平台建设、金融保障等各方面予以精准扶持补助,海洋药物研发、成果产业转化进度不断推进。

  “例如这款BG136药物,它的基础研究开始于2004年,2015年来到研究院孵化,2022年获得了临床批件,今年5月结束Ⅰ期临床试验。在研究院和医药企业共同支持下,加快了产业化进度。”指着展台里的药瓶,李全才讲起它产业化背后的不易,“值得期待的是,BG136有望再为全球贡献出海洋创新药物,将成为‘蓝色药库’开发的一个重要突破。”

  从数据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青岛的海洋科研实力——目前,这里拥有23位海洋领域院士,约为全国涉海院士的30%;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约占全国涉海高端研发平台的40%;掌握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此外,这里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在青岛均有布局。

  除了海洋药物,海洋生物等相关产业也成为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从老牌国企转型的明月海藻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海藻高端材料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酸钠生产商。不久前,一系列海洋生物制药相关产业项目在青岛落地——青岛国际生命科学园项目在西海岸新区开工建设,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20亿元;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落户西海岸新区,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曾经,海风“吹”生了青岛;如今,海风为青岛发展蓄力。“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雁字,真能使人暂时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正如老舍曾写下的赞美之言,如今这里依然值得期待。青岛正乘风而行,奋发远航。

新闻链接:【光明日报】海风起兮正扬帆 看青岛勇立潮头书写发展新篇章(2024年6月20日12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