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一线调研:未来已来 看青岛如何抢占深海开发未来产业新赛道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科技、重大创新而形成的前瞻性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今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今天的一线调研,我们走进山东青岛,看看当地是如何布局深海开发这一未来产业。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深海资源逐渐成为人类探索的新热点。深海资源包括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其资源的开发对于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储量巨大的深海矿产、生物资源含有高科技产品必不可缺的材料,关乎产业培育、升级,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深海探采、深海开发涉及海洋油气业 (海洋石油开采、海洋天然气开采、海底可燃冰开采等 )、 海洋矿业 (海底热液矿床开采、大洋多金属结核开采、 大洋富钴结壳开采等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等,在培育深海采矿等未来产业的同时,能够连锁带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等海洋产业发展。

  深海开发产业前景看好 带动企业科研投入

  深海已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地,这也是青岛等城市布局深海探采和深海开发的重要考量。其中,青岛将深海生物资源用于制药以及功能性食品,已经展现出明显潜力和发展前景。像这家创新型海洋生物科技企业以南极磷虾为原料,生产的南极磷虾油系列产品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目前,企业正依托青岛强大的海洋科研优势,力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南极磷虾产业从初加工阶段升级到生命健康产业。

  在海洋领域,深海开发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而深海资源勘探装备是培育未来产业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在青岛市城阳区的这家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个重达1.2吨的“大家伙”进行交付前的最后调试。记者了解到,这个其貌不扬的设备叫“海底三脚架观测系统”,可以搭载声学、光学等各类仪器,对6000米深海底的物理、化学、地质及生物学参数进行长期、稳定的观测。

  企业总工程师李洋介绍说:“像这个设备,可以搭载温度、盐度,还有海流的测量仪器设备,它正常的工作,是从海面自由落体式沉到6千米的海底,工作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然后回收的时候,是通过在水面释放声学信号,然后这个浮体(上浮到海面),进行一个有效的(仪器设备)回收。”

  李洋告诉记者,这套设备企业前后共投入了500多万元的研发经费,在平台平稳落地、系统回收等多个方面突破了关键技术,并取得了5项发明专利。作为一家以生产浮标等海洋观监测设备为主的企业,为什么愿意在深海观监测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呢?李洋说,他们是基于对深海开发这一未来产业乐观的市场预判:“说实话,目前深海的市场订单是不多的,但是我们基于对未来市场的一个研判,还是比较坚信深海的这个市场,未来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所以我们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财力,做一些前期的基础积累。”

  科学家+企业家协同创新 助力打造深海开发新质生产力

  作为未来产业,深海开发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对深海资源、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加快认识深海的步伐呢?青岛给出的答案是打造“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

  在这家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以海洋智能装备制造为主的企业里,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和企业技术人员讨论设备优化方案。这套由双方共同研发的海底综合探针监测系统,可以对500米水深的海底稳定性进行持续监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刘晓磊介绍说:“就像陆地上所有的工程建设,都离不开我们地基的稳定性一样,那么海洋当中一样,我们的海洋工程、海洋开发活动,也都依赖于我们海洋地基的稳定性,那我们的这个技术成果,就是要来解决海底地基稳定性,相当于我们要给海底来进行把脉,来实现我们所有资源的这种安全、绿色的开采。”

  目前,在深海开采、深海生物、海底监测等领域,青岛市集聚了10多家高校院所、24位驻青涉海两院院士、30多个深海领域专业团队,深海开发专业人才超过了3000人,而涉海的规上企业则达到了3100余家。“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出设备”,产学研深度结合,在青岛,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多,也大大带动了深海工程装备的研制及创新应用和海洋资源开发。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陈旭光表示:“我想政府可以把这些科研院所、央企还有民企组合在一起,打通科技成果研发,还有生产制造能力,以及生产制造和市场应用前景之间的任督二脉,形成一个有序的,良好的生态,形成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一个联盟,这样我们针对海洋开发的具体需求,开动传统生产制造的发动机,能够良性循环。”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刘晓磊认为:“在研究方面,高校有高校的优势,但是如何把科技成果,研究成果转化成产业真正的需要,比如说技术装备上,这就离不开企业一起来合作。所以说这方面,产学研联合是非常重要的。现在通过我们自己的研发,就可以把这些科技力量、科技成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用自主研发的成果,服务国家资源的开发,产业的转型。”

  政府引导 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发力 下好深海开发先手棋

  记者调研中发现,目前多数涉海装备企业,所生产的涉及深海领域的设备,多以科研院所的项目需求进行订单式研发,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并且作为未来产业,深海产业存在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因素,这也让很多企业虽然对这个未来产业前景看好,但眼下却不敢放开手脚,全力投入其中。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奎召告诉记者:“这种深海的装备很难形成批量化(生产),而且它的研发难度高,投入也大,没有批量(生产条件)就很难形成市场化、规模化,这样企业一般就不敢大资金的投入。比方说这个水下推进器上面的一个叶片,在水面上无人机的螺旋桨,都是很便宜的,可能就几块钱(成本),但是到了水下,一个推进器的叶片大概需要几十块钱,最少就是几十倍的差距。越是深海的东西,做起来难度相对就越大,到了深海,越深它的造价会越高。”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市已经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对包括深海开发在内的未来产业发展提出了实施方案,在青岛蓝谷规划了海洋装备产业园区,为深海开发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推进深海开发产业集群发展。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戚永战介绍说:“深海未来产业是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和战略要地,青岛市一直在深海未来产业领域超前谋划、加快布局。目前,青岛市正在制定关于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面向深海未来产业,编制产业图谱、布局产业园区、制定优惠政策,打造国内领先的深海未来产业聚集区。”

  让未来更快照进现实。记者了解到,青岛市依托崂山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了以东方红3号、蓝海101号为代表的全球最大规模深远海科考船队,在深海资源勘测、深海环境保护等领域占领制了高点,培育了一大批水下机器人、水下传感器、水下组网等专精特新企业,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深海基因库等三大国字号平台落地青岛,统筹利用好这些创新平台和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下好深海开发的先手棋。

  青岛市已初步形成了深海开发未来产业“三步走”目标:到2025年,培育或引进有实力的央企、顶尖科学家在青岛开展全链条深度合作,集聚青岛科研院所、涉海企业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到2030年,依托联合创新平台集聚、孵化部分企业,承接平台深海通用装备与共性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到2035年,结合深海开发技术的全面进步,实现完整的深海开发产业体系布局。

  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奎召表示:“未来大家一起努力,争取让深海未来产业尽快成熟完善起来,我们企业也愿意深入参与其中,共享深海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市场。”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陈旭光认为:“深海产业是一个资源宝藏,同时也是一个未知的黑盒子,充满了未知。我们要开发深海,必然面临从深海进入,到深海探测,再到深海开发的三个步骤。青岛基础海洋基础科研研发能力非常突出,在深海探测,深海进入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力量。在深海开发方面,我认为还需要再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深海工程技术研发能力,需要得到政府的着力支持。”

监制 | 赵飞

责编 | 王伟

记者 | 柳栋 于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