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海大 谋海济国】央视报道海大师生参与第40次南极考察

  【编者按】近日,随着科考物资从位于上海市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运回中国海洋大学,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的7名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圆满完成此次考察任务。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也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参与本次考察的海大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南极秦岭站的贺信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察成果。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实施“双龙探极”,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史久新教授、水产学院刘阳教授、海洋生命学院王华龙副教授搭乘“雪龙2”船,完成了阿蒙森海调查任务;海洋与大气学院王彩霞教授、水产学院田浩博士、博士研究生黄传扬与海洋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欣然搭乘“雪龙”船,完成了普里兹湾、宇航员海和南极半岛的大洋调查任务。5月2日、4日的CCTV13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海大南极考察科研进展和成果进行专题报道。内容如下:

【2024年5月2日】新闻直播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科研进展 探访南极鱼类研究实验室

  上个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国内。此次考察取得了哪些科研进展?一起走进中国海洋大学,去看看科学家们对南极鱼类的生物学研究。
  中层鱼调查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大洋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研究人员正在对40次南极科考采集到的多品种的中层鱼进行初步鉴定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田浩:这个站位是在阿蒙森海进行的采样,瓶子里主要是侧纹南极鱼,船上冷冻之后带回实验室,在解冻之后进行物种鉴定、分类摆盘、解剖学实验以及一些生物学测定。


  中层鱼是生活在海洋中层水体中的鱼类。它们以浮游生物、虾类为生,又被更大的生物摄食,在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对于南大洋表层和底层的鱼类资源来说,人类对中层鱼类的资源量和物种分布了解有限,因此对南大洋中层鱼类的调查十分必要。

  记者了解到,研究人员通过对鱼类样品的胃含物、部分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来探明每一种鱼在大洋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建超:主要看这个鱼吃了什么。经过放大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块就是一只南极磷虾残骸,上面这个是一个端足类浮游动物的残骸。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它吃的生物发生变化,对它自身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考察中他们还要对年龄很小的仔稚鱼进行研究。虽然仔稚鱼体型微小,但却是研究鱼类早期发育非常珍贵的样品。通过对仔稚鱼耳石日龄的分析,可以判断每条鱼的孵化日期和早期生长状况,推测产卵场和育幼场的分布。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张文超:这个仔稚鱼它是考氏背鳞鱼,这些鱼它的发育时间也就只有几十天左右。

  记者了解到,为了及时跟踪掌握鱼类种群动态变化,中国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团队不断研究、推出新的方式方法。


  这次考察,研究人员共获取了20多种、800多尾珍稀南极鱼类样品。其中,在阿蒙森海首次开展底延绳钓作业,丰富了鱼类调查体系,这对支撑南极鱼类栖息地研究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教授 叶振江:特别是在科考船的环境之下,很多调查装置都是我们自我研发设计的,并且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2024年5月4日】新闻直播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有何新进展 探访极地海洋实验室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上个月返回国内,研究团队正在对此次考察采集到的数据和样品进行研究。
  据了解,我国南大洋科学调查,一般都是通过考察船上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样品和数据收集,而在南极海域还有一种技术手段,就是通过在海里布放观测设备潜标来完成,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实验室承担了南极阿蒙森海的潜标观测任务。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史久新:潜标是现在海洋观测经常用的一种观测系统,它是通过重块,用缆绳连接所有的观测设备把它沉到海底,这样在固定的位置进行观测。
  史久新告诉记者,潜标上的仪器能够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对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流等进行常年观测和记录。但是南极冰山的移动容易对水下潜标安全构成威胁。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史久新:一旦冰山把这个固定在海底的潜标刮住的话,有可能把整个潜标损坏,把它带走或者是拽断。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破断器,在这个位置加了一个破断器之后,如果冰山把上面的部分刮住了,我们从这个地方断开,我们下面的这些设备可以得以保全,这样我们仍然可以继续观测我们南极海洋的深层的温度和盐度。


  破断器的应用,不仅化解了南极冰山对南极潜标观测设备构成的潜在风险,也使得潜标的观测深度范围得以扩大。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南极考察在阿蒙森海冰间湖回收的潜标首次获得了从100米到300米深度的完整水温记录。数据显示,这个水层在整个冬季都是接近结冰状态。科研人员还从布放在阿蒙森海西部海域的一套潜标收集的数据分析发现,在该海域600米深处有0℃以上的暖水向南极沿岸冰架流动。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史久新:这是我们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回收的冰架前缘潜标的结果,颜色是代表温度,红色就是高温的水在底层,蓝色的箭头代表了流动的方向,也是上北下南。整个都是向南运动,说明在底层有大量的暖水进入了冰架的下面。
  科研人员后续还将对此次考察获得的潜标数据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处理,并结合历次考察得出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全面的调查结果。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师 孙永明:刚开始初始数据是非常杂乱的,通过我们的滤波器,这样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比较低频、比较规律一个潮流流动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手段,我们就可以获取到想要的一些比较规律的变化,进行更多的分析,做一些更加明确的研究。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宋云研 刘志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