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推进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和弘扬宣传科学精神等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为我们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提到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2021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基础研究单独成章;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科技部出台《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主阵地,高校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水平。可以说,基础研究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放在如此突出的战略位置。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当前,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主动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和战略先锋力量。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特色高校,基础研究始终是学校的科研优势所在,始终引领着学校科技创新步伐,始终是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压舱之石。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保持了稳定增长,到校经费连续两年跨越9亿元大关,其中基础研究的贡献率超过了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突破200项/年,资助率始终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我国深海大洋领域首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海工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海洋领域首个部委推荐重大仪器项目等,这些叫得响的亮点都是基础研究成效的体现,标志着学校一直努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进入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实施新时代海大工程,我们要抓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在打造科学研究的海大学派上迈出稳劲步伐。
一、深刻理解基础研究范式变革的时代特征,把握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一是呈现出双力驱动,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力已成为推动发展的两翼。二是研究范式加速变革:研究内容由静态向动态,由局部现象到系统行为转变;研究方法从单一学科发展为学科交叉,从模拟计算演变到虚拟仿真;研究范畴也由区块拓展体系,从传统理论延伸到复杂性科学。三是交叉融合路径更加显现,重大方向突破、重大成果产出无不依赖学科交叉融合。与之而来,基础研究也明显呈现出四个维度: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
深刻理解基础研究的科学内涵、范式变革和方向维度是我们立足一流大学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使命,高质量谋划基础研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二、加强实施有组织科研
面对新时代基础研究的双力推动,要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坚持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一是要加强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的自由探索,挖掘潜力、提升质量、营造氛围,为学校稳定一支有思想、有活力、有潜力的基础研究队伍;要加强对原创思想的及时资助,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原创探索项目。二是要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要始终聚焦“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结合学校实际,持续深入组织实施透明海洋2.0、蓝色粮仓2.0、蓝色药库、健康海洋、海洋工程和装备、极地与深海等科技创新计划,并逐步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问题凝练机制,更好地将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
三、打造高水平基础科研平台和特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我们要积极深度融入,抢抓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重重组等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造高水平的基础科研平台体系。与崂山实验室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全力推进筹建海洋、海工和水产等优势学科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行深海圈层前沿科学中心、海工装备基础科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积极谋划建设涉海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在海洋、水产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和科学大数据中心。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设立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特区。以新发布实施的《中国海洋大学自主设置类自然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为牵引,整合科研资源,凝练科研方向,建设一批以碳中和中心、黄河三角洲研究院和深远海养殖中心为代表的前沿交叉的基础研究平台。
四、加强基础、发展交叉,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是做好基础研究的基石。秉持这一理念,学校于2018年在基本科研业务费中设立了学科协同发展推进计划,支持各学院遴选有潜力突破的学科自主选题予以重点资助。在此基础上,学校于去年推出了该计划2.0版本,在培育潜力学科的同时,着力强化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重点支持。2020年学校在基本科研业务费中设立了创新交叉团队培育计划,采用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方式,至今已资助重点团队1支及青年团队4支,三年资助金额总计达900万元,充分发挥海洋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助力前瞻性、开创性、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总结推广生物学科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已有学科优势,推动基础学科高质量发展。同时,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锚定科技发展前沿,超前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作用,建设更多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五、培育凝聚一批梯队层次合理的基础研究人才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我们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要坚持和发扬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识才、析才、育才、荐才、成才”的科技人才培育模式,持续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和“创新交叉团队培育计划”,根据科研人才成长规律做好系统化、阶段化、模块化的人才培育工作,打造一支梯队层次合理的复合型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六、提高国际基础研究合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我们要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为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做贡献。一是要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以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全球海洋科技领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二是整合各类资源,吸纳国际人才,依托学校7个“111”引智基地和2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汇聚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科研人才队伍,产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三是加大国际学术期刊建设力度,支持学校自办的国际期刊,打造中国特色的海洋领域国际学术共同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服务“国之大者”,坚持“为党分忧、为国担当”,强问题牵引、强攻关定力、强条件支撑,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学校奋力开创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