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紧跟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恪守“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高端外语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办学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学校党委书记田辉对学院的寄语
一、坚持党建引领明方向,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
学院党委以“党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为核心,将党建与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下好党建与业务“一盘棋”,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意识、五年规划目标意识、学科发展意识、师资队伍建设意识,形成广泛共识、激发群策群力。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学院中层领导班子在2017年至2021年度考核中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
学院领导干部赴贵州遵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善用“大思政课”。成立外语课程思政中心,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将育人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成立外语课程思政中心
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理论学习计划,统筹带领各教工党支部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理论学习,保证全员覆盖、全效推进。深入推进“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大学外语教学部党支部入选学校首批样板党支部建设项目并顺利结项;选优配强支部书记,英语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由“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担任。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教职工理论学习
立足学院学科特点,全方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外语学习打上“中国底色”,在学校2020—2021年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中获“优秀奖”。帮助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走近老党员陈一鹤:初心如昔,愿把一切奉献给党》《从红色家书中学党史、悟思想,传承红色基因》等优秀微党课作品在全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展示平台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展播;60余篇寒暑假社会实践成果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二等奖,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获得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来信表扬。
学院学生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中担任志愿者
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来信表扬
二、力促学院事业攀高峰,学科内涵发展势头强劲
学院学科发展势头强劲
学院党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一流学科发展体制机制,凝心聚力,促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院聘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金莉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许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初明教授担任外语学科发展顾问,2017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入选2020年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名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位次由2018年的前70%跃升至2022年的前20%,英语、朝鲜语、日语三个专业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跻身A位次,在学科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在国内本学科中位居前列。
举行外语学科发展顾问聘任仪式暨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
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中树立国际化理念,打造符合重点大学办学特色的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通识博雅教育。学院5个本科专业均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英语、朝鲜语、日语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法语、德语入选省级一流专业;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1门课程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3门课程获评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课程入选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本教材入选国家一流本科教材,出版国内外出版高水平专著型教材37部。杨连瑞教授等完成的《基于价值引领的外语学科“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山东省第九届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多措并举促科研,坚持学科与国家战略协同。扎根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对外话语传播、海洋强国建设等战略需求,开展国家翻译、海洋文化等学术研究,形成良好局面。2017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重点和一般课题等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译著11部;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2项、省社科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4项。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为“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
三、开创人才强院新局面,外引内培建强师资队伍
学院党委坚持人才强院战略,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核心工作任务,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四个一流”建设为着力点,持续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2017年至今,成功引进“繁荣人才工程”3人、教授2人、特聘教授7人、“青年英才工程”教师和师资博士后19人;加强深度国际化,组建中外导师合作育人团队,聘任7名国际知名专家,常驻学院语言类外籍教师年均20余人,中外导师团队教研合一。学院整体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团队建设水平提升显著。
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外国语学院“师德先锋”评选办法》,每两年在全院范围内选树“师德先锋”予以表彰,陈士法、王慧敏、齐冬冬获评外国语学院第一届“师德先锋”。杨连瑞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学校2022年度“最美教师”,王慧敏获评学校2021年度“最美教师”。
杨连瑞教授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注重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制定和实施《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推进制定《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关于深入课堂加强教学研究的规定》,形成了“党政班子—系主任—教学管理人员”三级教学督导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力量。
四、构建人才培养大格局,茂育中国底色外语良才
学院党委凝心聚力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格局创新,坚持过程与培养质量协同、成果与社会需求协同。聘请本学科国际一流专家8名,组成五大学术科研导师团队,中外教师合作团队共同授课,全方位科研训练、全程化导师引领、全球化资源导入,追踪前沿,联合指导,共育人才,培养能够融入中国走向世界的外语人才。
全面推进教师的研究型教学和学生的研究型学习。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知识及方法传授给学生,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2017年以来举办国内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活动10场、专题学术研讨会8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或报告170余场、各类项目论证会或博士开题报告会30余场。杨连瑞教授领衔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于国栋教授领衔的会话分析团队、任东升教授领衔的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团队、李海英教授领衔的海外韩国学团队,具有全国性影响。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学院师生发表SSCI、CSSCI核心期刊论文近200篇,部分论文被《语言文字学》《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或摘登;毕业论文全部双盲评审,盲审结果获A论文达83.6%,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创新成果奖等17项。
学院承办第八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院承办“物与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
搭建学生对外交流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实践能力。2017年以来,学院与33所国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对接英语系5所、法语系5所、德语系5所、朝鲜语系6所、日语系12所,学生长期、短期出国交换留学共计343人次。与中国外文局、新华社等15家单位共建学生教学、科研和实践基地,关注行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青岛市立医院共建“语言认知康复与医患沟通研究中心”,与青岛九中共建“二语习得研究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与北京搜狗集团共建“会话科学联合实验室”,与青岛市公安分局崂山分局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正朝着多元化、精细化、学术化的方向发展。
学院与青岛市公安局崂山分局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学生参与多项国际交流项目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持续推进学生“以赛成长”制度,将学科教育融入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竞赛指导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各项比赛,带领学生学以致用,2017年以来各语种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外语类比赛并斩获各类奖项获得优异成绩300余项。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深度结合当代需要,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现有50余名校友任职于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国际组织等,近30名在剑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担任教职,充分体现出学院学生的使命与担当精神,展示出学院报效国家、服务社会、走向国际的优良就业传统和特色。
学校党委书记田辉出席学院毕业典礼,为毕业生拨穗正冠
学校、学院领导为博士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外国语学院党委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外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