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办学兴院的主体责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师生向心力明显增强,学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以文化人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学院发展呈现出蓬勃气象。
铸魂立心:以高质量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工作为契机,重点在“制度建设强基”“红色基因铸魂”“党建品牌引领”三个方面下功夫,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拓展工作内涵,凝聚师生共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学校党委书记田辉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制度建设强基。学院党委重新修订完善了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出台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强化党对学院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动态“党员成长档案”,分“组织生活参与情况”“先锋作用发挥情况”“志愿服务工作情况”三个模块记录党员成长,细化管理标准,初步形成了“因人施教,覆盖全员;上下互动,和谐发展;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学院优秀本科生共产党员赵彩玲志愿服务家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事迹被央视一套新闻联播节目报道。
学生党员赵彩玲志愿服务家乡抗疫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报道
红色基因铸魂。学院党委构建了“铸魂-党旗引领”“筑基-素养提升”“筑峰-头雁领航”“筑梦-温馨成长”四维思政育人工作体系。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根铸魂;以赓续红色革命文化固本强基;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润心;以接续学院历史文化爱校荣校。建设院史文化长廊,讲授“济民报国,镕陶化育”特色形势与政策课,以《红岩》《青春万岁》等6部话剧打造红色话剧周,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学院80%以上年满18周岁的青年团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五年来,学生个人和集体先进典型不断涌现,1人获评“山东省青年五四标兵”,1人获评“山东省青春贡献奖”,1人入选“山东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报告团”,5人获评“校优秀学生标兵”,4人获“校杰出学生奖学金”,2人获“文苑奖学金”,3人获评“研究生年度人物”,2个班级获评山东省“先进班集体”,研究生会、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多次获评“标兵分会”荣誉称号。学院思政工作获评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和学校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奖。
王蒙先生和于志刚校长为院史文化长廊揭幕
红色话剧《红岩》剧照
王蒙先生、张静常务副书记与文新学子共同朗诵《青春万岁》
党建品牌引领。组织各党支部开展“人人听党课,人人讲党课”活动,于志刚校长为文化产业系教工党支部讲专题党课;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推出“忆峥嵘岁月,学百年党史”品牌系列活动,相继推出“报人初心”“见信如面”“光影记忆”“佳作新读”等特色栏目,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增强“文以贯道”的历史使命感;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致敬者”系列微党课,宣传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薪火读书团”依托线上平台、线下读书会,带领同学们品读红色经典;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思政先锋队”紧跟时政热点,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发声传递正能量;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初心宣讲团”原创“数风流人物,寻百年初心”系列微党课。支部品牌活动被全国高校思政网和学习强国平台转载20余次,硕士生第三党支部被评为学校首批样板党支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入选全国第三批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于志刚校长参加文化产业系教工党支部活动并讲授专题党课
党支部品牌建设成果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转载
引才筑队:以新姿态立足于海大学科林
目前,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文化产业、汉语国际教育四个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新闻传播学三个一级学科,是海大人文学科的重要聚集地。近五年来,学院纳入学校人才工程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从0到19人的突破,学术成果获得十余项教育部和山东省级科研奖励,建成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设或优化了若干硕士、本科专业,使得人文学科以新的姿态屹立于海大学科矩阵中。
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是学科繁荣发展的根本。学院由党政负责人牵头成立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基于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人文学科支撑以及学院长远发展的考虑,学院在人才引进上向中文学科重点倾斜。新老成员在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儿童文学、海洋文化、鲁迅研究等领域的团队优势更加突出。
2019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至今已有44名博士生在读。这标志着学院正式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学科和学院影响力明显提升。这是一代代文新人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结果。
博士生“蠡海读书会”
中文学科的崛起也对其他学科起到了强劲的带动作用。文新学院学科交叉性较强,科研人员多以交叉融合研究见长,这为学院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学院在绘制发展蓝图时,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以“新文科”理念规划布局。在博士点建设方面,海洋历史文化和新闻传播领域的多位教授均在中文博士点担任博导,从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前沿研究工作,使学科彰显“入主流、有特色”。
当优质人才以理想的方式聚集,科研成果也会遵循学术规律自然生成和喷涌。刘怀荣教授的专著《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朱自强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儿童文学跨学科拓展研究”、熊明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分别是学校获批的首个非涉海领域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朱自强近年还出版了学术文集十卷本,被业界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2021年,朱自强教授荣获国际格林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中国人。此外,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
人文研究靠的是慢功夫、冷板凳。经过多年努力,文新学院的科研成就日益受到学界瞩目,仅2020年就收获了近10项科研奖励。曲金良教授领衔推出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这是学校该年度人文社科类所获得的最高奖项。另外,还获得山东省级科研奖励7项。
刘怀荣教授的《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 | 朱自强教授获得第十八届国际格林奖 |
仰望星空:以人文精神提升海大软实力
海大在二十世纪30和50年代有过两次人文之盛,那是海大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进入新世纪,以王蒙先生加盟海大为重要标志,学校进入第三个人文振兴时期。“人民艺术家”王蒙与学校共同创设的名家课程体系、驻校作家制度、“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已经成为海大的人文品牌,学生受益匪浅。学院也通过“王蒙”这一现当代文学课题和文化符号创造了一系列文化效应:牵头组建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建成王蒙文学馆,举办系列王蒙新作研讨会,搭建王蒙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为海大增添人文学术氛围。
第四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人文精神的培育在高校里以多种形式体现,其中,通识课扮演着重要角色。文新学院是学校人文类通识课程的中流砥柱,文新学院共开设通识课程300余门,先后有75位老师参与其中。创办的行远书院作为学校通识教育的实验区和本科教学改革的“特区”,其教育理念和授课模式已被学校通识教育中心纳入选拔核心通识课的标准,“行远模式”还吸引了大批校外人员前来观摩学习,并在其他高校得到推广。
除了探索通识教育方法外,文新学院还探索“通识课+兴趣班”的特设辅修模式,扩大通识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中国史学科会同海洋文化研究团队在2020年创设了“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学制为两年,每届30到40人,面向海大各专业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招生。微专业实行导师制,采取专业化、个性化指导和培养,定期开展史学沙龙、田野考察、读书分享会,吸引了全校各学院的历史爱好者。
与此同时,文新学院还新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一多诗歌中心、“海龙果”读书会、国学社等开放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人文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海大园书声琅琅,文气氤氲。
“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进行田野考察
斯文在兹,文脉绵长。孜孜以求,方能行远。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喜迎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之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将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和学院事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领导作用,使学院事业发展在“特色”与“综合”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延续欣欣向荣的人文气象,为第三次海大人文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