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一线风采

水产学院党委:创建高质量党建标杆 凝聚一流事业发展动力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水产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命担当中主动作为,深度融合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学院、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学院党委入选全国第三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水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有力助推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一、对标创优,推动学院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结合“五个到位”重点任务,围绕党建中心工作,深化党政深度融合,创建高质量党建工程,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规范高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政共同负责制,健全完善学院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认真完成巡察整改,修订完善《水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关于履行政治责任把好政治关口实施办法》等27项党政规章制度,形成《水产学院党政工作制度汇编》,推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扎实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建设水产特色课程思政体系,组织编印《水产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汇编》。创建“水产故事”“传承与坚守”“水产人在路上” 等文化、实践育人品牌,构建价值引领、专业教育、实践创新紧密融合的水产特色“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组织“立德树人担使命”教师培养培训系列活动,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和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全方位提升育人能力。

党史学习教育

“水产故事”系列活动、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

“立德树人担使命”教师培养培训系列活动

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认真做好党委换届、系级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党支部换届,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学生党支部“五个平台”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全部18个学生党支部选配“党员导师”,累计开展“对话党员导师”活动近百次,编印支部专刊二百余份。选优配强师生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面覆盖。设立“党员教学科研示范岗”“党员科技攻关模范团队”“党员博士工作团”“雨露党员先锋队”等,充分发挥师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15年至今,学院党委获评“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主持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完成首批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工作。1个“党员科技攻关模范团队”获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1人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员博士工作团”成员获评“齐鲁最美大学生”。

学院党委获“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统筹谋划,世界一流学科综合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统筹谋划学科发展大计。面向国家需求,布局水产战略新兴产业,引领我国水产学科发展。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项目3项;牵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产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主持完成了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至2050年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现代海水养殖新技术、新方式和新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重大规划,成为我国水产学科发展的战略智库。倡导并发起深远海绿色养殖,成为我国新形势下水产业发展新概念、新技术、新途径的思想策源地和技术发源地之一。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制定了《水产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产业推广全链条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水产养殖龙头地位,打造渔业海洋学新增长点,获批建设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了学科布局优化和深度交叉融合。

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显著。水产学科在2004-2012年间连续3次在学科评估中名列首位,在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学科,有力支撑了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学科行列;据Scopus数据库统计,学科近5年在渔业领域发表论文数位居全球高校第一。经过5年的建设,水产学科继续保持国内第一地位,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三、培根铸魂,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知农爱农的水产事业接班人。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新农科建设,联合国内50个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推动学校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建立“卓越水产人才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提升协同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高地。

一流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录制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水产学专业导论》,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批6个国家级“科技小院”。承担并完成了2门水产一级学科全国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全国共7门)。优良学风建设成效显著,本科生境内升学率连年上升(由2017年的45%升至2022年的69%),2022年达历史最好水平,位列全校第一。学生作为主力队员参加国际生物分子设计大赛等,获国际级金银奖及单项奖10余项,“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30余个学生集体和个人获“齐鲁最美大学生”、“山东省先进班集体”等多项省级荣誉及“文苑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等校级最高荣誉。

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成立

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共建卓越水产人才实践教育中心

四、引育并举,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富有成效

近5年,“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建设项目通过结题验收;1人入选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1人续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人获“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2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计划,1人获得“第十一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人获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3人获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引进学校“筑峰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17人。形成了以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代表的专业方向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中青年创新团队。

五、立足国家战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稳步推进在青两岸三地“两中心一基地”科技平台建设计划,开工建设鱼山校区“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大楼和田横“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科研基地”。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次获评优秀。水产健康养殖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111计划)经过二期滚动建设获评良好,得到教育部、科技部“111计划2.0”支持。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实现突破。推动新一轮海水养殖浪潮。麦康森院士团队主持的“97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并获评优秀,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及饲料开发被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渔业协会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50项标志性成果之一。董双林教授团队设计、研制并参与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深海养殖装备——“深蓝1号”巨型网箱,成功实现黄海冷水团优质鱼类绿色养殖的应用示范,拓展了水产养殖的战略新空间。李琪教授团队培育的4个长牡蛎新品种在养殖示范企业广泛推广,引领了牡蛎养殖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重大转变。科研团队在Nature、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1项。

“深蓝1号”深海网箱 

六、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创新局面

坚持开放办学,与国际对标高校美国奥本大学共同成立水产养殖与环境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招收3届研究生;主导创办领域内首份海洋生命与技术综合学术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主导“亚洲渔业与海洋环境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入选2021“亚洲校园”第三期项目;2020年获批山东省与东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先后成功举办APEC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培训研讨班、第八届国际牡蛎研讨会、第十三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李爱杰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等20多场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15名教师在相关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为提升我国水产学科的国际地位做出重大贡献。

举办第十三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举办第八届国际牡蛎研讨会

水产学院2020届毕业生合影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水产学院党委将继续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在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学校和学院“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凝心聚力、谋划布局、埋头苦干,推动学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