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世纪海大 谋海济国——专访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

作者:王凯来源:《瞭望》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10-24 字号:

编者按】建校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全面开创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奋力书写好“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崭新篇章。近日,《瞭望》以《世纪海大 谋海济国》为题刊发了对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的专访文章,现全文转发如下: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国家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海大方案

◇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聚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科学研究的海大学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凯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奋力在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锻造了一支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统筹推进重大科技计划与项目部署,取得了以海洋领域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动了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建校100周年前夕,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他表示,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向百年新跨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全面开创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奋力书写好“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崭新篇章。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刘邦华摄)

引领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瞭望》:回望百年,学校如何引领推动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田辉:在百年办学历程中,海大在破解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难题、推进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问题、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海洋科学、水产学科迈进世界顶尖学科行列,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是在担当海洋强国建设使命上走在前。学校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为高水平海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作出海大贡献。

比如,学校作为主力承担了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任务,摸清了海洋“家底”;引领和推动了“藻、虾、贝、鱼、海珍品”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为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上走在前。世纪之交,学校在全国率先举起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旗帜,凝练出“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不断开拓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境界。

进入新时代,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运用大学发展周期理论,科学分析学校面临的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是在培养造就国家海洋事业领军人才上走在前。以海洋为主线,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为高水平复合型海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建成了覆盖全面的涉海本科专业、硕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推进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依托海洋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大力培养未来海洋科学领军人才。

百年来,毕业生中涌现出以中国现代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管华诗为代表的16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40%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青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

四是在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走在前。面向科技前沿和海洋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统筹推进重大科技计划与项目部署,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蓝色粮仓”、“蓝色种业”、海洋工程和装备等系列科技创新工程,集合精锐力量突破海洋观测预测、良种创制、工程装备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力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刘莅摄)

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高地

《瞭望》:海大如何答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道必答题?

田辉: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国家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海大方案。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6万余名优秀人才。进入新时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校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加强有组织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

着力升华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把人才培养置于大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合作功能年轮的核心;强化五育并举,突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着力“三全育人”,着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文教融铸、中外融通,着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着力本硕博贯通培养;构建中国特色、海大范式、世界一流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着力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进本硕博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改革、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全覆盖,深化课程思政,打造“谋海济国”特色思政课程,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一批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山东省思政课“金课”等。

着力升级教育要素供给。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教师队伍和一流实践项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优势特色专业课程教材规划建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完善校内专业评估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成一批国家一流专业。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以重大任务和目标为牵引的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为核心,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一体化开展课程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支持、学生学习体验调查,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闭环。

《瞭望》:在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高地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取得了哪些进展?

田辉: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海大范式、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机制,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学校建立了“筑峰”“繁荣”“名师”“青年英才”等富有海大特色和时代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依托国家、省级、市级重大人才计划和项目,构建“学科—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实施创新交叉团队培育计划,连续三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2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实施“高层次工科人才计划”“蓝色药库人才计划”等,探索工科和应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实施青年英才海外培育计划,积极选派优秀青年人才赴海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研修。学校现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600余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8人,打造了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刘莅摄)

以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瞭望》:如何推进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田辉:着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海洋科学专家团队持续推进海洋观测装备研发和“透明海洋”立体实时观测体系建设,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这一国际前沿问题,面向“两洋一海”,以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等国之重器为载体,长期连续开展海洋观测与科学考察,建立了深海热量变化调制气候系统理论,研发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统预测预估模型。

在水产领域,专家团队针对水产良种创制、海水健康养殖和海洋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卡脖子”难题,深入推进“蓝色种业”“蓝色粮仓”计划、“21世纪海洋蛋白质计划”,突破水产动物育种核心技术,建立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育平台,研制了一系列海水鱼绿色高效配合饲料。联合建设海洋食品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起水产品现代加工技术体系。

生命科学专家团队始终站在国际海洋生物和海洋药物研究的前沿,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辟了新的领域,带动了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兴起。主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使我国成为国际海洋纤毛虫研究中心。率先在国际上完成了扇贝基因组图谱绘制,建立了全球最大、种类最多的基因组综合数据库。

海洋工程专家团队面向海洋资源能源开发重大需求,实施海洋工程和装备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了海洋工程设计理论、安全施工与运维中的系列技术难题,发展了海洋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体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工程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开展系列海上施工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制出一整套“挖铺埋一体化管缆作业装备”体系,推动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迈进。

《瞭望》:学校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田辉: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度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打造服务社会的海大经验。

聚焦海洋安全,构建世界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牵头深海大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套万米全海深海综合观测潜标等系列先进潜标、涵盖全面的波浪滑翔器平台,构建了“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在海洋环境保障和油气资源开发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聚焦粮食安全,引领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浪潮。着力加强水产养殖新品种培育,建设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打造我国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近年来,先后培育了栉孔扇贝“蓬莱红3号”“蓬莱红4号”,海湾扇贝“海益丰11”,长牡蛎“海大4号”,海带“海农1号”等多个水产新品种。参与设计研制大型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1号”,实现了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世界突破。

聚焦健康中国,发起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围绕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建立国际首个海洋特征糖库,联合研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抗肿瘤一类新药BG136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推动“蓝色食品”发展,构建起水产品现代加工技术体系,开发了系列高值化产品。

聚焦国家能源安全,研发高水平海工技术与装备。发展了复杂海洋环境与海工结构整体耦合动力分析技术体系,开发了海洋平台一体化分析设计软件,发明了海洋平台结构整体动力监测新技术、结构振动控制与修复加固技术,保障海洋能源开发工程安全。研发了国内首套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设备,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推动我国海洋电磁装备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挥“蓝色智库”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瞄准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加强有组织研究,连续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北极地区发展报告》,近五年承担30余个区域海洋经济规划编制工作。

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立足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新要求,深度融入并在国际海洋科教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庄环嘉摄)

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新跃升

《瞭望》:学校如何擘画未来发展蓝图?

田辉: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向百年新跨越,海大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新时代海大范式为目标牵引,以新时代海大工程为战略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努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新跃升。

深入实施新时代海大工程。实施新时代党建领航工程,以党的坚强领导把准航向,凝心聚力,激发斗志,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时代奋进海大工程,着力发展提速,全面争先进位;实施新时代创新海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实施新时代卓越海大工程,着力建设攻坚,打造战略高地和支撑;实施新时代幸福海大工程,着力防风险,增进师生福祉。

着力打造新时代海大范式。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聚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科学研究的海大学派;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扎根山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开放融合,打造服务社会的海大经验;坚持文化自信,深化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着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化传承的海大精神,建好精神家园;坚持扩大开放,实施全球发展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打造开放合作的海大格局。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石(刘邦华摄)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