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医药,正在成为海洋强省产业“标配”。
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进入2024年,除山东提出加强现代化海洋强省建设,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份也都明确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海洋强省。
如何算是海洋强省,海洋经济是一个重要指标,而产业无疑是重中之重。纵观各地,基于各自现实基础,具体细分领域布局虽各有不同,但海洋生物医药成为共同选择。不止广东、山东、福建等海洋经济大省,辽宁、海南等地也纷纷入局。在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当下,海洋生物医药是产业发展的“蓝海”,也是科研创新的“热土”,各地争相进发背后深意值得关注。
生物医药和制品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产业之一。青岛已集聚驻青涉海“两院”院士23位,占全市院士总数的59%,人才优势让这里在海洋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持续引领。那么,相比陆地药物,海洋药物有何独特魔力,科研进展、产业转化现状如何,记者近日前往诞生了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对话科研工作者,一探究竟。
创新:BG136开创青岛海洋药物联合创新范例,自研检测方法突破技术瓶颈
眼下,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以下简称“BG136”)正处于临床I期阶段,该项目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药院”)、中国海洋大学、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制药”)联合研发,拟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BG136是国际上首次将海藻来源的糖类药物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因而备受关注。
“ 目前,一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安全性良好。”BG136项目团队成员吕友晶博士介绍,该药物来源于生活在0-4摄氏度冷水海域的南极海藻,资源量丰富,此前用途主要为食材,此次BG136的研发有助于实现其高值化药用。
虽然原料丰富,但是BG136的诞生却并非易事。记者了解到,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抗癌活性真菌糖肽链细微结构研究”项目启动,这被看作是BG136基础研究的开始;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通过收集并构建海洋来源的各种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信息,构建海洋糖库,并从中进行筛选,得到活性分子,历经十余年,最终从南极海藻中发现了一种结构新颖、活性独特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糖类化合物,也就是BG136;2015年,BG136项目在海药院获批立项,正式进入转化阶段,在海药院海洋药物综合研创平台支撑下,系统完成药理、药效、安全性评价,并于2019年起,联合正大制药协同攻关,顺利完成系统性临床前研究,最终在2022年12月,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历时7年实现工程化转化和跨越式发展。也就是说,从基础研究至今,整个研发周期已经整整走过了20年。
事实上,BG136的漫长研发历程,只是眼下众多尚在实验室中孕育着的中国海洋创新药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世界公认的海洋创新药物仅16个,相比陆地药物,显然是凤毛麟角。欣慰的是,这之中,有两个诞生于青岛。BG136有望成为全球第17个海洋创新药物,同时也是继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之后,青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创新的又一范例。
“BG136作为纯天然海藻中提取的活性分子,其药物作用机制是基于调节机体免疫力,这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吕友晶告诉记者,因为属于大分子多糖类化合物,分子量较大,结构复杂,因而相较小分子化合物,BG136质量控制方面更具挑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可以说历经重重考验。
以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例,BG136药物进入人体后,被具体运输至哪些组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吸收和排泄过程如何,要弄清这些关键信息,研究人员必须借助非常灵敏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然而,大分子多糖结构复杂,缺少易于检测的发光基团,这意味着它进入人体后难以被检测,常规检测方法无法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确保检测稳定、准确,海药院、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正大制药三方联合组建团队,“海药院和医药学院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正大协调联系第三方检测公司,包括提供资金支持,三方各展所长,联动攻关,用时大概半年时间,成功解决了问题。”吕友晶介绍,目前BG136临床一期所用的药代动力学检测方法均由团队自主研发,并且通过了多轮验证,结果稳定准确。而这些针对于大分子多糖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也为行业内后续其他同类药物分析提供了解决思路和解决工具。
转化:海洋药物基础科研项目接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产业化
众所周知,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起源地。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海洋生态环境栖息着超过200万个物种。同时,众多海洋生物生活在高盐、低温、缺光等特殊海洋环境中,能够产生结构与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某些物质比陆地生物活性要高,未知潜力远大于已知应用,这些无疑为基础科研、产业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作为科研机构,海药院在上游成果不断向下游转化的过程中,围绕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亟需对有前景的候选化合物进行系统研发,以充分评价其成药潜力和临床价值。”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孙杨看来,对原创新药品种开发的需求,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以BG136为例,在合作中,药企发挥了在药物生产、市场、投资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海药院则发挥了其在候选药物药理药效、工艺开发、质量标准、临床申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双方形成紧密的创新联合体,经过不懈的求知探索和精益求精的原创性研究,共同推进了该品种获得临床准入。
来自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的信息显示,驻青涉海“两院”院士达23位,占全市院士总数的59%,青岛全市海洋人才总数达37.65万人。青岛作为全国海洋药物教育和研发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随着“蓝色药库”计划建设推进,以及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在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全国引领地位日渐显现。
据了解,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目前除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BG136已启动临床试验外,另有抗凝血、抗HPV病毒等1类候选新药有望在今年完成临床前研究,陆续申报临床研究申请。此外,院内新药及大健康研发平台后续依次冲击临床和生产批件的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梯度产出态势逐步形成。
“2024年,海药院将继续深耕全球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系统布局并推进研发管线,围绕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肿瘤等领域的疾病开展候选新药开发,也力争在三类植介入医疗器械、药食同源、特殊食品和功能性原料等方向有进一步突破,以富有活力的海洋科技成果,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孙杨表示。
作为海洋药物领域科研工作者,吕友晶深切感受到,近年来海洋药物研发立项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在申报海洋特色活性物质筛选、开发、应用等科研项目的时候,机会明显比以前多了。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获得立项机会,才能启动基础研究,从中发现一些化合物,进而发展成为药物、医疗制品、保健食品等等,项目增多,概率上来说,后续产业就会增多。”
开拓: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多点开花,“硬核技术”引上市药企登门谈合作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除了药品研发,还是开发食品、化工产品的巨大宝库。目前来看,海洋生物制品需求大、市场广,同时相比药物开发,周期更短,产业化之路正在加速,科研赋能之下,一众青岛企业成为赛道“领跑者”。
例如,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3大品类、200多个品种的自研海藻生物肥料,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国内第一,成为我国新型特肥领域名副其实的引领者;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小球藻、裂壶藻等微藻类进行深加工,提取藻油DHA、蛋白质等功能原料,企业小球藻加工领域国内市占有率已达约30%,相关产能还在持续扩大;在南极磷虾油领域,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突破生产设备工艺难题,产品接连创下国内市场份额、复购率行业第一等多项“商业纪录”,眼下他们正借助南极磷虾油这一海洋生物制品的成功产业化运作和积累,与黄海所联合研发,以海洋磷脂为原料的海洋药物,继续向产业高值化进军。
除了已经问市的诸多产品,更多海洋生物制品“潜力股”也在破土而出。据悉,在青岛,目前以海药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企业在研新药和高端功能制品项目超过40项。
“海享睡饮品是我们在海洋功能食品方面的代表产品之一,我们对产品很有信心。”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现代海洋中药研发室负责人杨雪,主攻海洋中药新药与大健康产品开发,她和团队成员研发的这款新产品,主要针对睡眠障碍、神经衰弱人群。自去年6月于“蓝色药库”创新发展大会期间首发后,率先在行业内引发关注,虽然尚未大规模公域推广,但已经成为商业嗅觉灵敏的大型企业“新目标”,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多家大型药企找上门“求配方”,洽谈后续合作事宜。
杨雪的底气来自于对产品研发基础的自信。区别于同类产品,“海洋中药”是支撑产品功效的“重要特色”,“牡蛎、海藻等海洋生物,不仅是食材,同时也是常用的海洋中药,其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等功效,能够在很多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据介绍,针对临床研究中常见的阴虚阳亢类型失眠群体,基于古代中医经典名方酸枣仁汤、甘草大麦汤,科研团队创新融入海洋贝类活性肽,化裁成药食同源组方,并利用仿生酶解技术激发产品功能,最终诞生了这款产品。在去年举办的山东省首届“中医药+”新产品创意大赛上,“海享睡”一举拿下了“社会组二等奖”及“最具产业价值奖”两个奖项。
“依托海享睡配方和技术,我们正在跟上市药企、大型国企等优质合作方紧密洽谈合作,寻求产业化和场景应用方面的合作机会。”研发团队成员,同时也是产品销售负责人的杨文哲告诉记者,目前除了产业化推广,他们还计划跟合作方联合开发系列产品,打造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矩阵。目前,多款中医药特色产品已成功步入市场运营,基于药食同源理念的未病康养项目正积极推动实施。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科研人员的强项,而高质量的合作方可以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对接,这对于海洋生物制品产业蓝海的开发,至关重要。
新闻链接:【风口财经客户端】在“蓝色药库”里,发现青岛新质生产力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