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孙兆慧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文 孟达 钟迎雪
医疗服务水平关乎到一方百姓的健康福祉,提高区域医疗水平、打造“15分钟就医圈”是近年来青岛市在持续推动的重要工作,医疗健康话题也成为今年市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加强多元化医疗培训提升区域医疗水平、打造“家门口”中医药服务平台、协同推进心血管慢病一体化管理……众多有关医疗的高质量建议提案体现了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热情,同时也为健康青岛建设贡献力量和智慧。
邢泉生代表:
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周边配套,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近些年,青岛医疗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医疗机构存在‘山多峰不高’现象,患者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现象仍普遍存在,急需引入高水平医疗机构。因此在青岛设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对引入国内顶级医疗资源,减轻群众外出就诊,辐射带动整个胶东半岛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总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党委书记、副总院长邢泉生代表说。
邢泉生代表认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自2021 年1月正式启用以来,覆盖周边公司企业近百家、新建居民小区多个。但是,目前周围环境规划、交通规划及道路建设等配套尚不完备,难以满足居民看病就医的需求,带来一定的不便利,尚无法匹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需求。
对此,邢泉生代表建议增加医院周边公交车线路和班次,并合理规划地铁站点。将“岙东北路春阳路”站增加第二名称“北大人民医院东”站。结合医院停车场同步配建公交停车场,并以此为基础增加医院周边公交线路数量,覆盖线路应延伸至青岛市区,为市民来院就诊提供优质便捷的交通服务。以调研为基础,根据人流量和上座率合理配置现有和新增公交路线班次,满足市民的公共交通服务需求。尽快规划建设地铁 16 号线,综合考虑周边客流需求、建设条件等因素,在医院附近加设车站;统筹周边地块建设方案,为地铁建设预留条件,保障地铁后期顺利规划、建设。
尽快完成新岙东路道路扩建工程,同时完成医院东侧道路的调整审批,形成患者车辆出入医院的一体化交通环线,彻底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并同步配建医院停车场。
同时,邢泉生代表建议加快医院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根据周边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及医院患者需求,建议在医院周边建设大型超市、酒店等生活商贸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区域城市功能配套,促进区域商业、服务业提档升级。
马学真代表:
建设生物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康湾”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康复大学两次被提及,康复大学得到青岛市政府持续支持和关注。为充分发挥康复大学在“中国康湾(健康海湾)”建设中的助推和引领作用,青岛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马学真代表提出建议,支持康复大学及附属医院发展,建立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康湾新兴产业区,助推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辐射李沧、市北、胶州及自贸区。
“康复大学是国家级以医疗卫生为主的综合大学,已面向海内外招聘了国家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大部分是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优秀人才,其中不乏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和泰山学者。” 马学真代表说,作为康复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的青岛市中心医院,是以肿瘤为特色的大型综合医疗集团,肿瘤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也是山东省重点临床专科及青岛市攀峰学科。其生物治疗中心实验室是青岛市重点实验室,是青岛市临床研究实验室和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培养基地。
马学真代表认为,目前青岛市医药产业规模偏小,深层次创新研发能力偏弱,新技术、新项目、新药物较少,整个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对此,马学真代表建议,以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为问题需求及临床研究基地,康复大学会同高新区及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企业,联合攻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作为青岛重点24条产业链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意义非凡。”
他还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帮助并给予政策支持,成立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转化研究院、青岛市健康康复产业园,聚焦重大疾病诊疗的突破,立足青岛,辐射山东,面向海内外。对青岛市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转化、生产及推广应用进行规范和布局。政府搭台,康复大学、中心医院、生物医药企业、康复医药企业联合开发推动康复与医药产业发展。建设肿瘤等慢性疾病为重点突破的医药研发基地。加快肿瘤检验检测指导精准治疗,推动抗肿瘤、抗病毒生物药物研发与应用。推动康复医疗设备和药物产业链的建设和提升。在基因与细胞(干细胞、免疫细胞)研发、产业化与临床应用上给与政策支持,并发挥康复大学的科研技术优势及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的临床优势。
“争取一年有变化,3年见成效,使胶州湾成为健康之湾、生物医药之湾、高新产业之湾、新兴产业聚集之湾、未来产业向往之湾,为青岛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马学真代表说。
胡蕾蕾代表:
加强区域二级医院建设,提供“触手可及”的高水平医疗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规模大、实力强的三甲医院和接轨基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样,二级医院在医改中发挥着承上启下关键作用,不仅面向基层群众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还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今年上会,李沧区中心医院院长胡蕾蕾代表带来的建议就与二级医院建设相关。
胡蕾蕾代表介绍,目前不少二级医院成了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夹心层”,缺少竞争力,大多处于业务萎缩状态。以双向转诊为例,双向转诊“上转下接”是医改分级诊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上转”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将患者上转至三级医院,增加了看病就医费用支出,同时造成了区域内二级医院病房闲置、训练有素医护人员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下转”时,因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未设置病房,导致三级医院的轻症患者转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下接”但“接不住”的情况。
为此,胡蕾蕾建议,加大政策调控,提高二级医院的床位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服务内涵。加快医联体建设步伐,鼓励支持二级医院“靠大联大”,加速丰满其“承上”羽翼,充分拓展其“启下”服务外延,让居民“触手可及”三甲级医院的高水平诊疗服务。
同时,进一步合理分布调配医疗资源,在李沧区引进现有的资深三甲医院,带动并提升李沧区整体医疗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好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
张蓓委员:
加强多元化医疗培训,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不断颠覆以往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不断突破原有的诊疗禁忌,医学理论知识与新技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青岛大学医学部副部长张蓓委员认为,医护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掌握医学前沿知识,以满足国家健康战略的需求,以最优质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所以,此次上会,她带来的提案是加强多元化医疗培训,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张蓓委员介绍,目前我国医疗条件发展尚不均衡,优质医疗难以下沉,基层医疗单位、偏远地区等均面临着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诊疗技术不先进等难题。“如何将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医疗技术最大层面下沉、推广应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张蓓委员说,基于此,医疗培训是快速提升诊疗水平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
张蓓委员建议,要利用好区域医疗资源进行线下培训。她说,驻青医学院校是高端医学人才的摇篮和汇聚地,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教学、科研平台资源,来培养更多医务人员,缩短医护人员水平的差距,使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下沉,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助力健康青岛的建设。
就以青岛大学医学部为例,他们有5个学院、4个学系、12家附属医院、22家研究院,具有完备的医学体系,具有完善的技能中心、实验中心和科研教学平台,并且已经多次开设医疗培训,如脊柱外科已经开设了多场脊柱内镜技术国际培训班,参加人员有来自德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的40余名外科医生,受到国际好评。
“但我们身边的区县的医务人员还没有机会参加到这样优质的培训教育中来通过。”所以,张蓓委员建议,未来能否通过高校与医院的深度合作,加强对医学前沿诊疗技术的培训,让已经工作且有学习需求的医护人员可以到高校进行“重新回炉”,这相比于到省外花费高额的培训费来说,更加高效快捷。驻地高校是科技人才的摇篮,要加强与高校紧密联系,促进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
另外,张蓓委员建议,构建全方位、全时空、立体化、标准化,具备高效、便捷、学分互认等特点的区域一体化共建共享医疗培训平台,让国内更多医护人员可能不用去到北上广深就能参加到优秀的医学培训中,并能反复学习、便捷高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给完成线上培训的医护人员一定的教育学分,满足医护人员晋升职称的需求,这样就可以让大家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她建议开辟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医疗培训,比如通过“互联网+”开通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医疗等。青大附院通过5G+原研手术机器人进行超远程手术,可推广应用。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
张蓓委员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参加市政协会议,三年来,她感受最深的是从原来的闷头做科研、教学、行政工作,到走出去服务社会。“自从当选市政协委员,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所学所长去参与、推动做成一些惠及民生的事情,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切实履职尽责,履行好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为健康青岛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张蓓委员说。
张文忠委员:
协同推进心血管慢病一体化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为主要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的患病率也随之逐年升高。数据显示我国慢病患病人数约有3亿人次,因慢病致死的人数约在总死亡人数的88%,对我国医药卫生系统产生了严重的负担。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文忠委员介绍,对于慢病管理,目前多部门、多学科、多团队协作能力亟需提升。且心血管慢病患者依从性不高、治疗欠规范,慢病患者及家属有关慢病防治常识比较缺乏。
张文忠委员说:“在青岛推进心血管慢病一体化管理是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对此,张文忠委员建议,切实推进基层慢病管理医疗队伍建设,由市卫健委牵头,协调好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工作,以三级医疗机构作为技术支持,推进专家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慢病管理培训,“将技术带下去、留下来”,切实推进基层慢病管理医疗队伍建设,把基层医疗机构建成慢病管理“主阵地”,做好科普教育、用药指导、院外随访和出院后康复指导,畅通慢病转诊流程,积极推进慢病共管,将慢病管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
“建议青岛市医疗保障局建立与慢病防控目标相协同的医保支撑体系。”张文忠委员说,建议在医保支付与慢病药品配送方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将长期护理保险实施与慢病管理结合起来,继而减少慢性疾病患者住院率,减轻医保负担。
此外,张文忠委员建议,由青岛市疾控中心牵头切实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通过广播、电视节目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延缓慢病进展。
“希望通过多部门、多学科、多团队之间协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推进心血管慢病一体化管理,从而助力健康青岛建设。”张文忠委员说。
赵峡委员:
打造“家门口”中医药服务平台
“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了中西、一缕药香跨越了古今”。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医学的共同财富。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赵峡委员说,大力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卓有成效。青岛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社会办中医试点城市,并贡献了一系列全国“首创”的地方经验。特别是2022年11月《青岛市建设中医药强市的若干措施》实施,全市中医药各项事业的发展态势喜人。但是,在居民中医药健康意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赵峡委员建议,大力开展中医药宣传和推广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或以“科普宣传+义诊义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向社区居民大力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健康养生和康复理疗等知识。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健康养生运动。让居民零距离接触中医文化,在全市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要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赵峡委员建议借鉴上海、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面向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中医药技术技能比武大赛,通过“以赛赋能,以赛促建”不断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定期安排现有中医药服务人员开展进修和培训活动,鼓励各大医院的中医药名师开展多点执业和深入基层坐诊;同时吸引优秀中医药专业人才和毕业生落户基层,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赵峡委员认为,我们要打造“家门口”中医药服务平台。将基层中医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专用资金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场馆建设,以及养生调理、康复治疗等相关设备的购置等。进一步强化国企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社会民生方面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作用,以国企为主打造高水平优质中医药服务平台。此外,他建议要利用现有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相关服务平台,有效嫁接中医药特色“助医”服务,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圈,打造“家门口”的中医药健康之家。
赵峡委员本职工作主要是研究海藻来源的天然海洋药物,部分海藻属于海洋中药。去年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一种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简称“BG136”),就是以南极海藻为原料的海洋糖类化合物,拟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是国际上首次将海藻来源的糖类药物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目前该药物已经完成了一期临床研究。”赵峡委员说。
“我的愿望是当走到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点,总能闻到阵阵药香。当居民出现身体不适时,首先想到的是家门口的中医药服务馆。”赵峡委员说。
新闻链接:【大众报业·半岛新闻】两会追热点|加强二级医院建设,提供“触手可及”的高水平医疗!加强健康青岛建设,代表委员有话说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