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获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贡献奖

作者:师振华 郑浩 周星宇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校团委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3-11-07 字号:

本站讯 近日,第十一届“母亲河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从众多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绿色贡献奖,是20个获此殊荣的单位(组织)中唯一的高校团队。

黄河三角洲野外调查

恢复和提升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蓝碳碳库固碳功能是践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以黄河三角洲为代表的滨海盐渍土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其保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初级生产力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蓄水保墒、降盐与固碳增汇是盐渍土修复的关键环节。

盐碱地改良田间实验

本次获奖的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是校内跨院组合的科研机构。研究所以国家近海环境保护需求为目标,深入系统开展近海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控制、滨海退化土壤改良和污染修复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盐、碱、瘦、板”等土壤问题,该研究所的郑浩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开发盐碱地快速培肥改良与碳库增汇的绿色技术,为实现盐渍土改良和固碳的双重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模式。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初步构建了生物炭规模化生产平台,开发了盐渍土培肥和固碳的功能化生物炭产品,揭示了功能化生物炭对盐碱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以及盐渍土改良的机理,定量评估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炭的固碳潜力,形成了“功能炭基材料-功能菌剂-盐生植物”耦合的降盐改土和固碳技术。在上述产品和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废弃生物质综合利用的生物炭产业链模式,在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相关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固碳的技术水平,亦促进了我国盐碱地改良和固碳工程的规模化开展。研究团队近五年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5项;培养硕博研究生12名。基于土壤固碳和污染方面的突出成果,课题组负责人郑浩教授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初步打造了一支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盐渍土改良与固碳”的创新型研究团队。

功能化生物碳产品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支持引导青年师生和团员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宣传教育、理论研究、科技创新。学院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作用,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引导广大青年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科研报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通讯员:师振华 郑浩 周星宇

项目成果应用

附:

“母亲河奖由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委共同设立,自2000年设立至今已成功开展10届,表彰了409个优秀典型。该奖是全国生态文明领域的权威奖项,也是青少年生态文明领域的唯一奖项。本届“母亲河奖”共有各类参评对象652个,覆盖绿色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科普教育、环保志愿服务等领域,最终评选出绿色卫士奖、绿色团队奖、绿色项目奖、绿色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各20个。学校团委认真组织优秀团队及项目参评,推荐参评项目“海洋碳汇——海草床生态修复系统项目”曾获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