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百花苑里矗立着20座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了20位已故的青岛籍或客居青岛的文化名人。他们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留下的卓著成就,就如历经风雨的雕像一般,深刻于心底,隽永于时光。著名海洋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海洋事业开拓者之一赫崇本先生(1908—1985),便是其中之一。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海洋馆旁与崂山校区海洋与大气学院的后花园中,也分别矗立着赫崇本先生的半身石雕像和铜质头像,这是海大师生为缅怀先生对我国海洋科教事业发展的倾心贡献而捐资塑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矗立在青岛市不同地点的三尊赫崇本雕像,道出了“大先生”的知识、奉献和胸怀,道不尽后人的怀念、敬仰和尊崇。作为后生的我们,无从亲见先生醉心学术的风姿,亦无法亲受先生的教诲指导,只能从老教授的访谈中和文献的描述中,领略大师的点点滴滴。
为学——浩海求索,敢为人先
赫崇本先生1932年7月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于1943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气象学系深造,并于1947年以《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北美大气形成》论文获博士学位。赫先生认为,开展气象学研究,应有系统性考虑,必须扩展到海洋领域,此后他加入了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在权威海洋学家斯维尔德鲁普(H.U.Sverdrup)的影响下,他与著名海洋学家蒙克(W.H.Munk)一起从事海洋与海浪研究。赫先生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爱国者。1949年春,赫先生怀着赤子报国的满腔热情,放弃了美国的工作机会,受邀赴国立山东大学任教,随身带着的是几箱与海洋有关的书籍。面对近乎一片空白的中国海洋科教事业,他全身心投入到从无到有的建设中来。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赫先生一是开创并推进了我国近海的水团研究,尤其是黄海冷水团研究;二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系统研究了针对中国海特点的海洋调查方法;三是率先开展我国海洋科学的战略性研究。
赫先生首次对黄海冷水团的形成、性质、范围及季节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论证了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制约关系。他主编的《中国近海水系》是中国海洋界一部重要的经典文献,首次全面论述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海区的水团分布、形成机制和季节变化。在他的开创和推动下,在水团研究方法、形成机制及水团与渔场渔汛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
赫先生对浅海水文调查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地论证了逐日变化、周日变化和临时变化对浅海水文状况的影响及其产生原因,为中国广阔海域的海洋调查奠定了基础,确保了中国早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有关海洋科学的战略研究,如《对发展中国海洋科学的几点意见》,搭建了我国海洋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指出了物理海洋学、海气耦合、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光学、海洋声学、卫星遥感、海洋工程、信息分析处理等各分支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事——高瞻远瞩,脚踏实地
牢记海洋科技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赫崇本先生一生以发展海洋科学为己任。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图书教材、调查仪器、实验实训……从无到有、从自由生长到规范化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特别是物理海洋学的学科建设,无不来源于赫先生的高瞻远瞩。
1952年,赫先生出任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开办了我国第一个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1957年又设海洋气象学专业,开启了海洋与气象的融合发展,一直在胸中擘画的蓝图终于有了真正的框架。在赫先生的大力推动下,山东海洋学院于1959年成立,一个培养新中国海洋人才的摇篮诞生了。
为加强师资力量,赫先生一边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一边从校外延揽文圣常、唐世凤、王彬华、牛振义等多名学者来校工作;为充实队伍,赫先生动员了数名其他专业的学生改学物理海洋学,并专门为他们补习专业课程;为提升教学质量,他推动成立数个教研组,讨论改进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为健全课程体系,他带头编撰《物理海洋学》等课程教材,亲授海洋学通论、动力气象学、潮汐学等课程;为实施海洋调查,他组织海洋调查技术与仪器的研发,并亲自监造了“东方红”海洋综合调查实习船。
在赫崇本先生的极力倡导下,山东海洋学院先后设立了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中心、海洋遥感与海洋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室、海洋物理化学及海水防腐研究室、海洋激光研究室、海岸工程研究室等研究机构。
这些既是赫先生对以物理海洋为主体的海洋科学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也为其实施创造了基本条件,推动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全面发展。
2009年,赫崇本先生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正如颁奖词所介绍的,我国海洋事业的早期发展,离不开赫崇本先生的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
赫先生是新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决策的主要咨询人和推动者,在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开展全国综合海洋调查、组织大规模海洋仪器研制、发起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推动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倡导国家海洋局建立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学卷》副主编、《山东海洋学院学报》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中国科学》和《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编委等,为海洋学术成果的传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为人——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赫崇本先生抱持着为国育人育才的信念,甘为人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海洋科学的教育事业。先生曾说:“要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有大批的先驱者,要有大批懂海洋的热心人。这就需要教育,需要培养。”
他关心青年人成长,当年海洋学界的许多青年工作者都在与先生的交流中受到教益,进而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续写了辉煌。赫崇本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愿为同学们的成长做一颗铺路的石子,为探索海洋科学奥秘的人搭肩、垫脚。”他常常牺牲自己钻研学术、著书立说的时间,专心指导和修改年轻学者的论文或专著,扶掖后学,却极少署名。《潮汐学》《风暴潮导论》等专业著作的面世,均有他的布局和指导。他全身心投入新中国早期的海洋教育事业,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在上海督建我国第一艘综合调查实习船“东方红”时,有一天突然接到来自青岛的加急电报,赫先生日夜兼程赶回家中,当看到桌上的团圆饭时,才知道这天是除夕。
不追名、不求利,赫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却又纯粹至极。先生生前曾一再表示,去世后要将骨灰撒在大海里。这片深蓝孕育了他的梦想,承载了他的热情,见证了他的成就,最终成了他的归处。
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成立“崇本学院”,旨在传承和发扬赫崇本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光荣传统,并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该学院是学校结合海洋特色和办学优势,为培养海洋科学拔尖人才而设立的荣誉学院(Honors College),202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海洋科学的拔尖学生求学于崇本学院,正在续写着先贤的执着与拼搏。2023年,首批45名崇本学子毕业,其中19人进入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7人进入帝国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17人留在母校继续深造。在学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近期1人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中尺度涡结构的非对称性对海洋表面经向热输送具有重要贡献。
赫崇本先生以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甘为人梯的优秀品格,激励着一代代海洋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文章作者:孟晶晶 陈青 高会旺
文章来源:第2227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3年10月13日)
编辑:邵江滨
责任编辑:李华昌